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培训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1、为什么不能卧放 ①乙炔瓶装有填料和溶剂丙酮卧放使用时丙酮易随乙炔气流 出不仅增加丙酮的消耗量还会降低燃烧温度而影响使用同时 会产生回火而引发乙炔瓶爆炸事故。同时卧放时丙酮泄漏导 致乙炔压力升高爆炸。 ②乙炔瓶卧放时易滚动瓶与瓶、瓶与其它物体易受到撞击形 成激发能一、《特殊作业安全规范》颁布背景
《标准》包括以下八项特殊作业:
▪ 动火
▪ 吊装
▪ 进入受限空间(替代设备内作业) ▪ 临时用电(增加)
▪ 盲板抽堵
▪ 动土
▪ 高处作业
▪ 断路
▪(二)动火作业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5.1 作业分级(非强制性)
▪5.1.1 固定动火区外的动火作业一般分为二级动火、一级动火、特殊动 火三个级别,遇节日、假日或其它特殊情况,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③乙炔瓶配有防震胶圈其目的是防止在装卸、运输、使用中 相互碰撞。胶圈是绝缘材料卧放即等于乙炔瓶放在电绝缘体 上致使气瓶上产生的静电不能向大地扩散聚集在瓶体上易产 生静电火花当有乙炔气泄漏时极易造成燃烧和爆炸事故。 ④使用时乙炔瓶瓶阀上装有减压器、阻火器、连接有胶管因 卧放易滚动滚动时易损坏减压器、阻火器或拉脱胶管造成乙 炔气向外泄放导致燃烧爆炸。
▪5.1.4 特殊动火作业: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输送管 道、储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它特殊危险场所进行的动火作业,带压不 置换动火作业按特殊动作业管理。
▪(二)动火作业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5.2 作业基本要求(强制性)
▪5.2.1 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 或采取其它有效安全防火措施,并配备消防器材,满足作业现场应急需求。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氨气确实是可以在空气中发生爆炸!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和会构成爆炸性混杂物。 理化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分子式NH3。分子量 17.03。相对密度0.7714g/l。熔点-77.7℃。沸点-33.35℃。自 燃点651.11℃。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d) 作业中断时间超过60 min,应重新分析,每日动火前均应进行动 火分析;特殊动火作业期间应随时进行监测; ▪e) 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或其它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检测设 备应经标准气体样品标定合格。 ▪5.4.2 动火分析合格标准为: ▪a) 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不大 于0.5%(体积百分数); ▪b) 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不大于 0.2%(体积百分数)。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可燃粉尘 ▪ 2015年8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工贸行 业重点可燃性粉尘目录(2015版)》,工贸行业生产中存在 的可燃性粉尘主要有七类: (一)金属制品加工:镁粉、铝粉、铝铁合金粉、钙铝合金 粉、铜硅合金粉、硅粉、锌粉、钛粉、镁合金粉、硅铁合金 粉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二)农副产品加工:玉米淀粉、大米淀粉、小麦淀粉、果 糖粉、果胶酶粉、土豆淀粉、小麦粉、大豆粉、大米粉、奶 粉、乳糖粉、饲料、鱼骨粉、血粉、烟叶粉尘 (三)木制品/纸制品加工:木粉、纸浆粉 (四)纺织品加工:聚酯纤维、甲基纤维、亚麻、棉花 (五)橡胶和塑料制品加工:树脂粉、橡胶粉 (六)冶金/有色/建材行业煤粉制备:褐煤粉尘、褐煤/无烟煤 粉尘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乙炔瓶着火后的应急措施
(5)若着火的乙炔气瓶是放置在 通风不良的环境里,应立即采 取防止火灾扩大的措施,而乙 炔气瓶上的火,可以不扑灭, 让其自行烧尽。因为扑灭后会 有大量的乙炔气喷出,很容易 引起爆炸事故或使人窒息。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三)受限空间作业
▪ 受限空间作业(强制性,进入或探入受限空间进行的作业) ▪ 6.1 作业前,应对受限空间进行安全隔绝,要求如下: ▪ a) 与受限空间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用插入盲板或 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 ▪ b) 与受限空间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地封 堵; ▪ c) 受限空间内的用电设备应停止运行并有效切断电源,在电源开 关处上锁并加挂警示牌。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2、为什么不得碰撞 活性炭撞碎空间增大乙炔气聚集并处于高 压状态有形成爆炸的危险同时温度上升时 气态乙炔发生聚合作用而发生爆炸。 3、为什么瓶体温度不得暴晒 不得超过30-40度丙酮沸点58度温度越高 丙酮挥发越快析出乙炔使瓶内压力急剧增 加。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4、为什么气瓶用完应留有余气 主要是防止混入空气发生爆炸。 5、为什么安装气瓶帽 气瓶阀门是最脆弱的当氧气瓶阀折断时瓶内150公斤/平方厘 米的高压气体突然喷出使气瓶向相反方向猛冲撞到人体造成 人身伤亡撞到机器造成机器损坏把墙也可撞出洞来。当乙炔 气瓶阀折断时易燃气体冲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气遇 到明火发生爆炸。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典型案例一
造粒塔倒塌全景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典型案例一
造粒塔倒塌全景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典型案例一
▪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未停车清理情况下,在造粒塔 下料斗处动焊加装敲击锤过程中,焊接高温引起造粒塔 内硬脂酸粉尘爆炸,继而引发火灾、装置坍塌。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乙炔瓶着火后的应急措施
(3)若是安全阀和主气阀起火,应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 碳灭火器灭火;那时,人要适当靠近着火的气瓶,以保证 有足够的力量将火焰扑灭。 (4)当乙炔气瓶着火,内部的压力增大,火焰可能一时难 以扑灭,应用水喷淋气瓶,以防气瓶受热造成爆炸事故。 或采用绳索慢慢地拖拽等方法将着火的气瓶搬到安全地带。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乙炔气瓶为何不能放倒使用
▪ 乙炔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 当压力超过两个大气压时能分 解,并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由 于压力的增高,使其余乙炔气 全部分解产生爆炸;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 但普遍乙炔气瓶内气压都达到了16个大气压强,为了不使乙 炔气体分解,故在气瓶内都装有丙酮,丙酮能熔解乙炔当气 门开启时乙炔才逐渐泄出。在15摄氏度时1个体积的丙酮能溶 解23.5个体积乙炔当压力为16个大气压时可溶解360个体积乙 炔。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乙炔瓶着火怎么办?
乙炔气瓶着火关闭阀门一 般不会爆炸。火焰只是从 阀门口喷出,关闭阀门即 可,但是惧怕瓶体被火焰 高温烘烤,那样会造成爆 炸!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乙炔瓶着火后的应急措施
(1)若火焰较小,应尽快用宽松 手套,或是较厚的布淋湿捂住 火苗,使之熄灭。 (2)在连接处着火时,应迅速将 瓶阀关闭,关阀时人不要站在 易熔塞正面,不要将乙炔气瓶 放倒。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三)受限空间作业
▪ 6.2 作业前,应根据受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特性,对受限空间进 行清洗或置换,并达到如下要求: ▪ a) 氧含量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应大于23.5%; ▪ b) 有毒气体(物质)浓度应符合GBZ 2.1 的规定; ▪ c) 可燃气体浓度要求同本标准5.4.2条规定。 ▪ 6.3 应保持受限空间空气流通良好,可采取如下措施: ▪ a) 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与大气相通的设施进行自 然通风; ▪ b) 必要时,应采用风机强制通风或管道送风,管道送风前应对管道 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5.4 动火分析及合格标准(强制性) ▪5.4.1 作业前应进行动火分析,要求如下: ▪a) 动火分析的监测点要有代表性,在较大的设备内动火,应对上、 中、下各部位进行监测分析;在较长的物料管线上动火,应在彻底 隔绝区域内分段分析; ▪b) 在设备外部动火,应在不小于动火点10 m范围内进行动火分析; ▪c) 动火分析与动火作业间隔一般不超过30 min,如现场条件不允 许,间隔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60 min;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典型案例三
事故现场图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典型案例三
▪ 在污水池进行焊接作业时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 ▪ 事故直接原因:污水处理池中污水所含有机物挥发,可燃气 体集聚,作业人员在未经动火审批,没有进行可燃气体浓度 检测分析的情况下进行焊接作业,引爆可燃气体,导致事故 发生。
二、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二)动火作业
▪5.3 特殊动火作业要求(强制性) ▪特殊动火作业在符合5.2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在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应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 ▪b) 应预先制定作业方案,落实安全防火措施,必要时可请专职 消防队到现场监护; ▪c) 动火点所在的生产车间(分厂)应预先通知公司生产调度部 门及有关单位,使之在异常情况下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d) 应在正压条件下进行作业; ▪e) 应保持作业现场通排风良好。
▪5.2.2 动火点周围或其下方的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井、地沟、水封 等,应检查分析并采取清理或封盖等措施;对于动火点周围有可能泄漏易燃、 可燃物料的设备,应采取隔离措施。
▪5.2.3 凡在盛有或盛装过危险化学品的设备、管道等生产、储存设施及处 于GB 50016、GB 50160、GB 50074规定的甲、乙类区域的生产设备上动 火作业,应将其与生产系统彻底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 作业;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清洗、置换而确需动火作业时按5.3规定执行。
三、安全生产知识技术
(七)其他:硫磺、过氧化物、染料、静电粉末涂料、调色 剂、萘、弱防腐剂、硬脂酸铅、硬脂酸钙、乳化剂产生条件 ▪粉尘爆炸条件一般有三个: (1)可燃性粉尘以适当的浓度在空气中悬浮,形成人们常说的 粉尘云; (2)有充足的空气和氧化剂; (3)有火源或者强烈振动与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