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及其思想

墨子及其思想


墨子之“非乐”,立足点乃在于保障下民之 衣食温饱,视“乐”为王公大人之追求享受。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 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依墨子所言,当时的现实是:“民有三患:
墨子提出的“兼爱”,“节用”,“节葬”
在古代会是不符合君王要求的。但在当今社会尤 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背景中, “兼 爱”,“节用”,“节葬”是非常值的提倡的。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冷漠的人际关系所缺
乏的不就是“兼爱”吗;而“节用”,“节葬” 不正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吗?(在特定的环 境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名家,兵家,阴阳家, •纵横家,农家,杂家
儒家:孔子、孟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 名家:公孙龙 兵家:孙武 纵横家:苏秦、张仪 阴阳家:邹衍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1,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为驳斥命定论,墨子提出“言必立仪”,认为“言 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
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者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 何用之?废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为验证言论之是否可行,是否正确,墨子提出三种表
征:一是上古圣王之经验,二是百姓耳目见闻之实际,三 是付诸实践,看一看对国家百姓人民是否有利。这一思想, 既明确以百姓之利益为准则,又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性质, 显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论观点。为证明 “命”之谬论,墨子还以古代圣王之事证之:古者桀之所 乱,汤受而治之; 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 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 岂可谓有命哉!”汤与桀,武王与纣,其时紧相连接,世 未改,民未变,而治乱迥异;何“命”之有?
谢谢!
在行政上他也主张“尚贤”, “尚贤”即尊重贤才,任贤
使能以为治。只要能够实行“兼爱”,即使“农工商肆之人”, 也可以做官。“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 之”。(《尚贤》上)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得意贤士不可 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 者,政之本也。
不是墨翟自著,而是墨子弟子缀术编辑的著作集。 二 墨子思想学说——十大主张
①兼爱②非攻③贤尚④尚同⑤节用
⑥节葬⑦非乐⑧非命⑨尊天⑩明鬼
墨子像
“墨兼子爱认”为是天墨下子混治乱理,社人会民的困基苦本的理根论源,在也于是“基交本相手恶段”。因此提 倡“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只要人人互爱互助,天下就会太平。“兼爱” 不分亲疏厚薄,与儒家“爱有差等”不同,所以被孟子攻击为 “无父”。 《墨子》写到:
2,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 不可废也。
3,法家言而少恩;然其正君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4,名家使人俭而闪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5,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
一 墨子生平
墨子名翟,姓墨氏,鲁人。近人考其籍为山 东滕州市。出身“贱人”,做过木匠,后来到各 国讲学。门徒很多,大多来自下层社会。《墨子》
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
可见,“天意”之所在,就是“兼相爱,交相 利”;就是“兼以易别”;就是“兼爱”与“非攻”。
——墨子十分巧妙地为自己的思想说披上了“天” 的外衣。
墨子相信鬼神,并引证众多古书所载鬼神之例,
如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三年后,“杜伯乘白 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以追射周宣王。” 墨子信鬼神依然是服务于他的政治目标。“今若使天下 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 哉!”——故墨子又曰:“故古圣王治天下也,故必先 鬼神而后人者,此也。”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 民之巨患也。在此背景下,何以“乐”乎?
非命,即否定“命中注定”,否定“命运”之安排。— —这显然反对宿命论的思想观点。
当时,“执有命者”的人士认为:“命富则富,命
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 寿则寿,命夭则夭。人的贫富,民之寡众,国之治乱,人 之寿夭,一切皆取决于命。这一观点,显然是要阻挠百姓 之作为,一切皆安于“命”的安排。故墨子斥之曰:“执有 命者不仁”。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
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的认识论是实证的。墨子认为人的认识来
自客观的实际,他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 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从 这认识论出发,在名实关系上墨子强调实重与名, 名实相符。他说:“?者不知墨白者,非以其名也, 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
亦以其取也。”正确的认识不在于知名,而在于知 实。
(《墨子、尚贤》上)
所谓“尚同”主要是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上之所是,
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是之”。(《尚同》上)逐级 上同,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天子则必须服 从于上天的一意志。在墨子看来,“尚贤”与“尚同”一样, “为政之本,而治之要也”。 这反映了小手工业者厌恶分裂要 求统一的愿望,且和墨家宗教思想有关。
《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 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 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 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在力学方面的论说也 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 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 都来自实践。
墨子之“节用”“节葬”,立足点仍在于 利民、爱民。墨子认为“去其无用之费”: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 之费,足以倍之。”
“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 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 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 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 对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 张是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 力而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 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 灭“糜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 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 起?——起不相爱。
父子、兄弟、君臣之关系是如此,推及于家、国之关系,同 样如此:
大夫各爱其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 国起,?故皆攻起异不国相以爱利。其(《国兼,爱天》下上之) 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
从“兼爱”出发,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危害最大,所以主张 “非攻”,反对不义的侵略和兼并,但却支持正义的防御和铢伐 无道。
《墨经》是《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约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巳(公元前388年)。《墨子》
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家著作的总集,是墨翟(人称
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翟是鲁国人(约公
元前468~376),他是一个制造机械的手工业
者,精通木工。墨子一派人中多数是直接参加劳
动的,接近自然,热心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
墨子之天志,实为其“外衣”而已,他不过是 墨子思想学说中借以作为“最终依据”的“王牌” 而已。
墨子把天推到最高的位置,他是否就认为 “天”是最高的主宰呢?——其实未必。墨子之 “天志”,正是墨子自己的主张。为何墨子将天 推到最高位置呢?何为“天志”呢?
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 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 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 “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者也。昔 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 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 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 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 厚焉。’
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他们把自
己的科学知识、言论、主张、活动等集中起来,
汇编成《墨子》。《墨经》有《经上》《经下》
《经上说》《经下说》四篇(一说还包括《大取》
《小取》共六篇)。《经说》是对《经》的解释
或补充。也有人认为《经》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主
持编写成自著,《经说》则是其弟子们所著录。
《墨经》的内容,逻辑学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 学次之,其中几何学的10余条,专论物理方面的约20余 条,主要包括力学和几何光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伦 理、心理、政法、经济、建筑等方面的条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