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期初调研试卷(带答案)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高三语文2017.9注意: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淡雅,才能耐看。
但写文章,却要▲,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
A.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B.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C.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D.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2.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比喻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夸张C.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赵壹《刺世疾邪赋》)—夸张D.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班婕妤《怨歌行》)——比喻3.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谷雨惊蛰白露大雪小雪B.上元清明寒食七夕重阳C.鸡鸣平旦日出日中黄昏D.志学弱冠而立花甲不惑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A.③⑥①④②⑤B.③⑤②⑥①④C.①②⑥③⑤④D.①⑥③②④⑤5.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是与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D.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钱谦益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
义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1,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
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2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子归,以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
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
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
弇州没,义仍之名益高。
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而义仍自守泊如也。
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
又曰:修词立其诚。
《记》曰:不诚无物。
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
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
其学曾、王也,自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谓不具也。
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
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
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而为叙之如此。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注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
②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年碑的一项是(3分)A.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蕲:求B.弇州信手翻阅信:随意C.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勖:勉励D.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属:撰写7.下列各组壻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亦王、李之朋徒耳义仍之名益高B.以吾文视受之以其所未就者勖余C.其有兴乎其学曾、王也D.而义仍自守泊如也充栋宇而汗牛马8.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3分)(2)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5分)9.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0.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5分)11.赏析“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2)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3)▲,哀民牛之多艰。
(屈原《离骚》)(4)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行路难》)(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6)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7)后生可畏,▲?(《论语》)(8)▲,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五、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村声老向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
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很容易悟出来。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
所有的街巷,一齐入了睡眠状态。
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喝一声“老豆腐开锅!”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
“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
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创造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
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打夜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
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一叫。
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
”夜猫,俗名叫做秃枭。
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恶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
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免有些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前后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
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了一个轮摩。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群狗狂吠。
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人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
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的破皮鼓。
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
无论多么困倦的人,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
像我们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
可是既而一想,这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
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
乡下人们,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儿,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
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
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
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剩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
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
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
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萧萧。
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
以前我不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
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13.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4分)14.全文围绕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4分)15.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么?(6分)16.作者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
本文的“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探究。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_19题。
生命的态度朱良志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