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教材料分析题

保教材料分析题

保教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1.看问题:在拿到一道材料题,我们首先要要做的就是看问题。

很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先看材料,然后再看题目。

这可能是个人习惯问题,但当你看完材料再看题目然后还得回过头来再看材料,这样就浪费了时间,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就是分数。

所以再做材料分析题时要先看问题,只有清楚了问题,才能知道题干要求我们用哪个知识点作答,这样在阅读材料时就会带着知识点进行分析。

2.联系相关知识点:当看完问题后,就要想一下相关知识点有哪些?如“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在这个题中,答题要点就是教育观的相关内容。

那么对于教育观,主要知识点就是素质教育五点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四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九点来回答。

如果大家在做题时容易忘这九点,可以先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写在稿纸上,或用铅笔标记在题目旁。

3.阅读材料,匹配知识点:知道了用什么知识点来回答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到材料,找一下材料中具体体现了哪些知识点。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材料分析题而言,结论的得出必须要结合材料,不能无中生有,有的同学可能存有侥幸心理:我把这所以的知识点都写上肯定有对的,这种做法是不行的,考官不会每个点挨着看,所以对待这种题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4.呈现答案:分析过后就要把答案呈现在答题纸上。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知识点回答要全面;二是对于自己最有把握的要写在最前面;三是注意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二、材料分析题作答结构总体来说,材料分析题的答案结构要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呈现。

第一段(总):点明材料中教师的做法好不好、对不对、合不合理,那么对的做法是因为他遵循了、体现了、符合……,因此有利于……;对于不对或不合理的做法是因为违背了……,所以就不利于……。

第二大段(分析):知识点+材料解析。

体现了几个知识点就分几个点回答。

既可以用材料中相关句子回答,又可以用自己的话对材料进行总结。

最后(总):简单用一两句话进行总结。

所以对于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我们应该……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

2011 年下半年真题1.大班的洋洋想玩“开奖”游戏,他画了很多奖券,还大声叫嚷:“快来摸奖呀!特等奖自行车一辆!”童童在洋洋那里摸到了特等奖,洋洋推给她一把小椅子,告诉她:“给你,自行车!”童童高兴地骑上去。

强强也来了,也在洋洋那里摸到了特等奖,洋洋还是推给他一把椅子,强强也很高兴地骑上去,两脚模仿着踩踏板的动作,蹬个不停。

老师也来了,洋洋高兴地让老师摸奖,结果老师也摸到一个特等奖。

洋洋迫不及待地把一把椅子推给老师,还说道:“恭喜恭喜,你摸到一辆自行车!”可是,老师却说:“你这自行车一点也不像,怎么没有轮子呀,应该给它装上轮子!”洋洋低头看看自己的“自行车”,愣住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洋洋忙着按老师说的给他的“自行车”装上轮子,开奖活动不得不停了下来……老师对洋洋游戏的干预合适吗?请对洋洋的游戏方式和老师的干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

【答案要点】在这个案例中,洋洋用小椅子替代自行车,来实现他“摸特等奖”的情节构思。

幼儿能够成功地以物代物,反映了幼儿象征思维的发展。

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像,越具有符号抽象的意义。

而教师以角色身份对洋洋所选择的替代物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椅子不像自行车,试图引导幼儿按真实的样子加以改装,结果阻碍了幼儿的游戏想象,中断了幼儿原来的游戏情节,因此这种干预是不恰当的。

2.4 岁的成成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

妈妈一个劲儿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成成就是不听,还扯着嗓子哭起来。

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

”成成不但没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滚来。

请运用有关幼儿情绪的理论,谈谈小明为什么会这样,成人应如何引导与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

【答案要点】(1)4 岁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比较外露,不容易控制。

(2)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平时应注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成人的情绪自控;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尤其当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时,可以采取转移法、冷却法与消退法等干预措施。

2012 年上半年真题1.星期一,A 老师埋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 B 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 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 A、B 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请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干预幼儿游戏的。

【答案要点】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人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教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

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

案例中的 A、B 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区活动,文文在邮局里无所事事,摆弄一个称重器。

在此之前,孩子们没有“邮局”这个角色游戏的经验。

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拿了一个盒子走过去,对文文说:“我想把这个寄到超市去(旁边有超市游戏区),你能帮我称一下吗?”文文马上接过盒子,放在称重器上,看了一下,说:“100 克!”教师问:“多少钱?”“10 块钱。

”教师假装付了钱,文文立刻把盒子送到了隔壁的超市。

接着,有几个小朋友也学着教师的样子将一些东西寄到旁边的医院、美容院、娃娃家,邮局变得热闹起来。

【答案要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的是内部干预的方法,以顾客身份参与幼儿的邮局游戏,虽然没有给幼儿直接建议他们该怎么做,但以角色行为暗示了游戏方法,提示幼儿可以如何进行游戏。

对于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参与游戏、通过角色行为给予游戏暗示的方法比简单的几句建议来得更有效。

2012 年下半年真题1.材料: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不,一百种是在那里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还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有一百种快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种世界去发明一百种世界去梦想(1)你能从诗中读到幼儿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2)依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幼儿 ?【答案要点】瑞吉欧理论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首诗歌,这个标题饱含了瑞吉欧创办者对儿童无限潜能的尊重、赞赏和期待,要追随儿童,真正尊重、体现并维护儿童的权利。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真正地追随儿童,真正地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他们十分强调要尊重、体现并维护儿童的权利。

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1)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积极个体,是一个主动的环境探索者。

(2)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儿童心理发展都有自身的优势领域,如有的儿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有的儿童在动作发展上有着相当强的协调能力。

在同样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在其发展水平上呈现出差异性。

给教师的启示:我们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现代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告诉我们,儿童是人,他具有生存权,具有人的尊严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权;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

教育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儿童,儿童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学前课程必须遵循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2.李老师发现大班“理发店”的顾客很少。

“顾客”对理发店不感兴趣。

于是李老师带幼儿到理发店参观,看理发店的设施,鼓励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记录幼儿的问题,还拍下照片,幼儿在理发店看到顾客躺着洗头,梳理发型。

回到幼儿园,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开好理发店”,并把照片给孩子回顾,有的幼儿反映没有躺椅,有的反映没有发型梳,李老师则启发幼儿自己用积木做躺椅。

自己画发型,之后。

“理发店”生意又红火起来。

请分析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答案要点】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的是外部干预的介入方式来指导游戏,外部干预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该案例中,李老师采用了如下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1)及时帮助幼儿记录与总结角色游戏中的突出特点李老师观察游戏中孩子的表现以及游戏主题及材料的使用情况。

及时记录孩子在游戏中的特点,帮助幼儿把无意识的游戏变为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以不断到重复与提高。

另外,还可以让幼儿通过参观、记录、提问的方式发现问题,自己来制作躺椅、自己画发型来参与游戏。

通过这些,不断的充实和深化幼儿的角色游戏。

(2)以交流体验为媒介李老师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记录幼儿的问题),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

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自发交流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显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培养发展。

2013 年上半年真题1..离园时,三岁的小凯对妈妈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得了一个‘小笑脸’,老师还贴在我脑门儿上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