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东关小学杜秀华教材简析: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

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预设: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已有知识为基点,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的教学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并从一些活动中激活有关测量的知识认识。

先出示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长,也可以变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金箍棒有多长”.放手让学生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1、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教学起点的建立打好基础。

如上课之初,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通过用手比划、填单位及测量线段等练习,既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顾,使学习内容有了知识上的连接,又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提供了方法。

2 、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如在展示小金箍棒有多长时让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为学习新知引入作好铺垫。

3 、留给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

如在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首先让学生借助直尺试着找一找、数一数,想一想,创造性地认识毫米、分米,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

4、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通过量一量、学生举例、手势比划等具体操作,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甜甜小朋友也喜欢孙悟空,他看完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后,晚上做梦就梦到了孙悟空,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出示完整的情境图:师讲述: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带着甜甜,飞高了,飞到1千米外、2千米外……飞到天上了;看,又飞下来了;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也随着变化,看变长了,变成1千米了,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放在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更小……变成5毫米了,放在耳朵里。

看完了这段动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信息,交流自己的所见,并提出问题。

师:甜甜小朋友也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1毫米有多长?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分米与千米。

板书课题: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在这里,我用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金箍棒的变化,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贴切、自然,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1、在学习新课以前,大家先想想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厘米cm、米m2、分别用手势表示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3、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4、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学生找出,并解释一下。

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加强这两个单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二)认识毫米1、认识1毫米(出示课件1毫米长的金箍棒)猜一猜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由猜测,并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

师:出示课件(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2、探究厘米和毫米的关系请同学们在你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

指生到前面指出1厘米。

仔细观察你找到的1厘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找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子,1个小格子就是1毫米。

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放大了的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演示课件时,让学生数,(数到5个时,师说,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孙悟空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里。

)数到10个。

小结:1厘米=10毫米。

(课件并板书)3、动笔画一画。

画一条1毫米的线段。

4、用手比划一下,感受1毫米。

5、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自由说说。

6、量一量。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得出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猜、画、量、捏、找,让学生认识1毫米长度,并充分感受1毫米有多长。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三)认识分米1、认识1分米孙悟空后来又把金箍棒变长,变成1分米,握到手心里了。

那1分米有多长呢?课件出示1分米长的金箍棒,让学生数一数,1分米是多少厘米?学生知道了1分米是10厘米。

2、了解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3、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

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变、变放在手心里了,引出1分米长,再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进而认识1分米。

再用手势表示、找生活中的物品中进一步运用身体的感知以及经验形成对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

(四)认识1千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2、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500米,几圈是1千米?(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

看课件,师小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五)小结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1千米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知1、估一估、量一量(A类题)看课件,测量曲别针和铁钉的长度2、长度单位的换算(A类题)2分米=()厘米80毫米=()厘米1米=()分米100厘米=()米7厘米=()毫米50厘米=()分米3、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B类题)长颈鹿身高大约5()蚂蚁身长约3()从我家到学校大约4()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2()数学书的厚度大约6()黑板宽大约10()4、我来判对错。

(B类题)圆珠笔长14分米。

( )床铺长2厘米。

()大树高13米。

()饭桌宽100毫米。

()课本长2分米。

()5、猪八戒日记(C类题)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

接着走了2千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分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作业。

5、生活处处有数学世界上最长的昆虫,27厘米。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我国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千米。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

]四、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生:……)【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主角”意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