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实验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实验


2
由于 SPR 传感技术与其他传统分析方法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它 在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生物科技、毒品及食品检测等许多重要领域有着巨大的 市场潜力,并且保持着快速的发展。
实验原理: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材料中的自由电子会在金属表面发生集体振荡,产生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共振状态下电磁场的能量被有效转换为金属 表面自由电子的集体振动能。 当入射光从折射率为 n1 的光密介质照射到折射率为 n2 的光疏介质发生全反 射时,在 2 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将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当入射角θ 大于临界角 θ c 时,将发生全反射,在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ed, TIR)条件下, 入射光的能量没有损失, 但光的电场强度在界面处并不立即减小为零,而会渗入 光疏介质中产生消失波,光波并不是绝对地在界面上被全反射回光密介质,而是 渗入光疏介质大约一个波长的深度, 并沿着界面流过波长量级距离重新返回光密 介质,沿着反射光方向射出。这个沿着光疏介质表面流动的波称为倏逝波。对于 倏逝波在金属内部的分布是随着与表面垂直距离 z 的增大而呈指数衰减,即
1
的折射率(RI)的变化,这个折射率(RI)的变化直接与表面粘和的分析物的浓 度成正比例。 SPR 的共振角或共振波长与金属薄膜表面的性质密切相关,如果在金属薄膜 表面附着被测物质(一般为溶液或者生物分子) ,会引起金属薄膜表面折射率的 变化,从而 SPR 光学信号发生改变,根据这个信号,就可以获得被测物质的折射 率或浓度等信息,达到生化检测的目的。 SPR 传感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生物化学检测技术。自从 Nylander 和 Liedberg 于 1982 年首次将 SPR 传感技术用于气体检测和生物传感器中,20 年来,SPR 传 感技术在实现方式、 仪器开发和应用领域扩展上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与传统的 生化分析方法相比,SPR 传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1)免标记检测。SPR 传感技术对被测物质的折射率非常敏感,它与荧光 分析或 ELISA 检测方法不同, 省去了样品纯化和材料标记等样品准备 步骤, 大大节省了额外的时间,并消除了标记物对反应造成干扰的可 能性;另外,它可以观察每个实验步骤对反应的影响,而不像其他实 验方法只能得到实验的最终结果。 (2)实时检测。采用 SPR 传感技术,反应的进展情况可以直接地显示在计 算机屏幕上, 这种对实验步骤地实时反馈,加快了实验开发和分析的 速度。最为吸引人的是,SPR 传感技术可以对反应进行动力学参数分 析,这是其他分析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无损伤检测。SPR 传感技术是一种光学检测方法,光线在传感芯片表 面被反射回来,并不与被测物接触;由于光线并不是穿透样品,甚至 是混浊或不透明的样品,也同样可以进行检测。 传统的分析方法局限于体外实验或使用离体器官进行, 例如 X 射线光电子能 谱(XPS) 、俄歇电子能谱(AES)以及次级离子质谱(SIMS)等,不仅费用比较 昂贵,设备庞大,灵敏度有限,而且都不能研究有关动力学过程。与传统技术相 比,SPR 技术的优点极为明显。SPR 分析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和优化了免疫测 定过程,更为 DNA 和蛋白质之间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几十年来,DNA 和蛋白 质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其反应动力学的测定一直没有简便快捷的方法,而 SPR 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4)
上式就是产生SPR现象的条件。采用角度指示型检测方式,调节入射角θ 1,反射 光强最低时对应的共振角θ sp满足:
n2 m s sin s所采用的金属介电常数的实部绝对值远大于虚部绝对值,则公式(5) 可进一步简化为:
5
3
质界面之间存在几十纳米的金属薄膜,那么全反射时产生的倏逝波(Evanescent Wave)的 P 偏振分量(P 波)将会进入金属薄膜,与金属薄膜中的自由电子相互 作用,激发出沿金属薄膜表面传播的表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on Wave, SPW) 。当入射光的角度或波长到某一特定值时,入射光的大部分会转换成 SPW 的能量,从而使全反射的反射光能量突然下降,在反射谱上出现共振吸收峰,此 时入射光的角度或波长称为 SPR 的共振角或共振波长。SPR 的共振角或共振波长 与金属薄膜表面的性质密切相关,如果在金属薄膜表面附着被测物质(一般为溶 液或者生物分子) ,会引起金属薄膜表面折射率的变化,从而 SPR 光学信号发生 改变,根据这个信号,就可以获得被测物质的折射率或浓度等信息,达到生化检 测的目的。 表面等离激元(SP)是沿着金属和电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电磁波所形成的。 当 P 偏振光以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角入射到界面上,将发生衰减全反射:入射光被 耦合到表面等离激元内, 光能被大量吸收,在这个角度上由于发生了表面等离激 元共振从而使得反射光显著减少。 光 在界面处发生全内反射时的倏逝波, 可以引发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产生 表面等离激元。 在入射角或波长为适 当值时, 表面等离激元与倏逝波的频 率相等, 两者之间发生共振。 入射光 被吸收, 使反射光能量急剧下降, 在 反射光谱上出现共振吸收峰, 这就是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现象。在入射光波长固定 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入射角,也可以实现角度指示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如图所示,当 P 偏振光(振动方向在入射面内)通过柱面棱镜照射到金属表 面时,入射光波矢 k 在 x 方向上的投影 kx 为
4
根据 Maxwell 方程,可以推导出表面等离激元波的波矢 ksp(如图的所示)的 模为
ksp k0
m ns2
m ns2
(3)
其中, m 是金属的介电常数,ns 是待研究介质的折射率。 当kx=ksp时,入射光波就会在金属表面形成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m ns2 ksp k0 n p sin 1 Re k0 m ns2
z I ( z ) I (0) exp(- ) d
(1)
其中 d
0
2 2 n12 sin 2 n2
( 0 是光在真空中的波长)是倏逝波渗入光疏介质的
有效深度(光波的电场衰减至表面强度的 1/e 时的深度)。可见入射的有效深度 d 不受入射光偏振化程度的影响,除 → c , d →∞的特殊条件外( c 为布儒斯特 角) ,d 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减小,其大小是 0 的数量级甚至更小。因为倏逝波 的存在, 在界面处发生全内反射的光线,实际上在光疏介质中产生大小约为半个 波长的位移后又返回光密介质。 若光疏介质很纯净,不存在对倏逝波的吸收或散 射,则内部的全反射光并不会衰减。反之,若光疏介质不纯净,全反射光的强度 将会被衰减,这种现象称为衰减全内反射(反射率出现最小值) 。表面等离激元 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倏逝波以衰减全反射的方式激发表 面等离激元波(surface plasmon wave,SPW) ,当 SPW 波矢与倏逝波的波矢大小 相等、方向相同时,产生共振,导致入射光的反射光强降至最低。如果在两种介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测液体折射率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全反射中倏逝波的概念 2、观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现象,研究其共振角随折射率的变化 3、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4、了解和掌握共振角测量的方法,以及计算折射率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简介:
早在 1902 年 Wood 就在光学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现象,1941 年 Fano 根据金属和空气界面上电磁波的 激发解释了这一 SPR 现象,随后就提出了体积等离子体子(激元)的概念,认为 这是金属中体积电子密度的一种纵向波动。Ritchie 注意到当高能电子通过金属 薄片时, 不仅在体积等离子体子频率处有能量损失峰,在更低频率处也有能量损 失峰,并认为这与金属薄膜的界面有关。1959 年 Powell 和 Swan 通过实验验证 了 Ritchie 理论。1960 年 Stern 和 Farrell 研究了此种模式产生共振的条件并 首次提出了表面等离子体子(SP)的概念。1971 年 Kretschmann 为 SPR 传感器 结构技术奠定了基础,1983 年 Liedburg 将 SPR 用于 IgG 与其抗原的反应测定, 1987 年 Knoll 等人开始了 SPR 成像的研究,1990 年 Biocare AB 公司开发出首台 商品化 SPR 仪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技术终于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功发展起来, 成为应用 SPR 原理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新技术。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一种能够适合探测金属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光 电现象。理论上,一个表面全内部反射的光诱发从表面延伸的倏逝波,平行于正 常的波。这个倏逝场是由于光的波性质和强度随着表面距离增加而呈指数递增。 在波导/金属表面相交处,从波导延伸的倏逝场能够以具体的入射角耦合到电磁 表面波,这个角称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角。在这个角,光能量能够转换 到传导金属膜片,因为共振频率是一样的,因此创建了一个表面等离激元。因为 能量被吸收了,光的反射强度显示了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SPR)发生的角的地 方下降。倏逝场起着表面的探测杆作用,因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角对于 折射率的变化相当敏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角的转换因此用于探测表面
k x k0 n p sin 1
入射光 Ksp Kx
1
SPW
电介质 金属膜 柱面棱镜 反射光
(2)
式中, k0 =2π/λ 0 是入射光在自由空间中的波矢, λ 0 是入射光在自由空间中的 波长, n p 是柱面棱镜的折射率(折射率有实部、虚部,本实验所指折射率均指 折射率的实部) , 1 为入射角。
n p sin sp
Re( m )ns2 Re( m ) ns2
(6)
根据(6)式可知待测液体折射率和共振角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可利用该式测量 不同液体的折射率。 仪器基本原理图如图二所示。结合分光计的精度和角度读数的方便性,能够 精确的找到待测溶液所对应的共振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