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量可达335.5亿干瓦时,分别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的36.1%和年发电量的38.9%。但国
家规划给黄河水电公司建设的水电站共有25 座。也就是说,黄河水电工程的建设还有13座是空白。
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形成的电价偏低且不尽合理的影响,电价成了制约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核
心“瓶颈”。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我国电力构成情况
(数据较旧,供参考)
2000-2005年水电装机占装机总量比重
2000-2005年水电占发电总量比重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设概况
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所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隶属结构
2001-2007 我国完成水利投资用途 2007 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资金来源
——2009年2月23日 中国水利报 《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提出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水电发展存在问题
开发程度 低,能源 生产构成
不合理
水电比 重逐年 下降
未能给 水电建 设以优 惠政策
目前年我国水能开发程度约不到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水能资源在一次能源可采储 量构成中占36.5%,而在能源生产构成中仅占8%,这样显然是不相称的。
Ø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大力发展水电开辟了广阔天地。水力发电不消耗矿物能源, 开发水电,替代燃煤发电,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 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符合中国实行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水电是21世纪中国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必然选择。
的多头管理使相关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
Ø 在竞价上网提出之前,我国原上网电价的核定一般采取成本加成法,原成本加成法 的电价形成机制使得水电的成本优势不是很明显,成本越高电价越高利润越高电价 形成机制,促使投资者更为热衷于投资火电项目,而发电成本低廉的水电企业不能 获得竞争优势。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水电发展制约因素
Ø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水电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今后20年是 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电 力特别是水电将得到较快发展。同时,中国经济整体环境愈来愈好,资金环境和融 资条件越来越宽松,也为水电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Ø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水电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水能资源东部地区只 占7%,开发率大于50%;西部地区占3/4以上,开发率仅为8%,西部地区可开发利 用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电开发的任务主要在西部地区。开发西部水电,实施 “西电东送”,既可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又可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Ø 江、河来水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大。
在水电规划和建设中必须考虑年内和年际的水量调节,根据情况优先建设具有年凋 节和多年凋节水库的水电站,以提高水电的供电质量,保证系统的整体效益。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水电发展存在问题
Ø 一是跑马圈河、抢占资源和无序开发。 Ø 二是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Ø 三是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利益脱节。 Ø 四是水库移民问题突出。 Ø 五是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Ø 六是水电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之外。
Ø 2015 年之前水利水电建设仍处高峰期。2007 年我国水利水电装机 容量1.45 亿千瓦,水电开发程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Ø 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0 年我国计划 水电装机容量1.9 亿千瓦、到2020 年总装机容量到3.0 亿千瓦。
Ø 2007 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同增11.5% Ø 2007-2010E 水电总装机容量复合增速9.4% Ø 2010-2015E 水电总装机容量复合增速5.9% Ø 2015-2020E 水电总装机容量复合增速4.9%
➢ 水电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 众多社会效益,火电效益相对较少。
➢ 效率高,大中型水电站为80%~90%,而火电厂 为30%~50%;厂用电率,水电站为0.3%,而火 电厂为8.22%。
➢ 水电机组起停灵活,输出功率增减快,可变幅度 大,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 备用。
电价问题矛盾突出
Ø 中国当前的电力资费结构比较复杂,国家集资办电的历史形成了“一省一价”、“一 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的价格体系。总的来说,目前中国采用的是两段式电价制 度,即由政府物价部门核定的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和国家物价部门公布的各地电网终端 用户的目录电价。
Ø 电价成为小水电发展的制约
Ø 我国2009年己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2485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总容量的32.4%, 年发电量为全国水电发电总量的36.2%,而占全国半壁河山的小水电主要由私人投资。但从现实 的情况来看,这种狂热的投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润回报。以日前的上网电价水平,小水电每千 瓦造价的盈亏平衡点约为7000元。在宏观调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下,全国小水电目前已停工的占 20%~30%,即将停工、现非正常运转、只能维持3至4个月的占50%,非正常运转但能维持半年 时间的占30%。
Ø 以小水电供电为主的地区,销售电价偏低。这些地区一般经济不太发达,物价总水平不高,用户 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有限。但是由于小水电建设的物资、设备等价格与全国水平差不多,因此这些 地区的水电建设对于吸引外来资金存在比较大的障碍。
Ø 电价偏低制约西北黄河上游水电开发
Ø 国家在黄河上游己建、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己达12 座,总装机容量为899.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
水电发展趋势
Ø 大型发电企业跨区域扩张不可避免 Ø 水电低成本优势逐渐显现 Ø 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
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 Ø 小水电投资前景看好 Ø 外资与民营资本强势进入水电行业 Ø 综合性能源公司的形成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潮流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解放以来国家重视水电发展。水电比例从1949年的8.8%上升到1984年最高值为32%。改 革开放后,由于政策、措施的调整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在缺电情况下,各地往往争上短 平快的火电,使水电比例自1985年开始,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22.9%。国家电力公司成 立后,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电源结构,1997年提出了3年内原则上不开发新的火电项目 (目前看来,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优先发展水电。从1998年到2000年,投产水电分别为 533、600、638万kW,2000年水电比例恢复增长到24.8%。但在2000年电力供应呈现短 暂性过剩,各地又放松了水电建设,2001年和2002年仅投产水电280、155万kW,到 2002年水电比重又跌到24%。其后又逢到电力紧缺,水火电项目又快马上鞭,2003年到 2005年,投产水电分别为883、1036、1126万kW,创历史新高,但2005年水电比重却进 一步下降到22.9%。
我国电力构成情况
2008年装机容量比例
2008年实际发电量比例
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79273 万千瓦,其中水电、火电、核电和风电分别为 17260、60286、885、839万千瓦。
全年发电量完成34510亿千瓦时,其 中水电、火电分别为5655和28030亿 千瓦时。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Ø 电价形成机制制约水电发展
电价问题矛盾突出
Ø 电力体制改革以前,电网和发电企业同属于电力公司,这种“二合一”的模式使其
他投资主体不愿意进行水电企业投资,而国电公司由于本身的垄断地位,没有积极
性进行水电投资,这就造成了水电厂建设陷入尴尬的境界。另外,水能资源是由国
家计委、经贸委、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等共同参与规划管理,由此导致
水利水电行业数据调来查源(1:)水利部,联合证券研究所
水利建设概况
➢ 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4628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1316亿元。
十一五期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水电企业分析
➢ 水电企业概况 ➢ 水电企业SWOT分析 ➢ 总体运行指标 ➢ 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 不同规模企业分析
水电发展制约因素
Ø 电网建设滞后,制约水电行业发展
Ø 由于我国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水电资源比较集中的四川、云南、湖北等 地区,这些都属于电能相对富余的省份,云南省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68%,但 云南发电量的12%左右输送省外电网(主要是南方电网)。由于我国电网建设滞后、 电网与电网之间缺乏互联的基础设施条件制约,西部多数水电电量只能通过当地销 售,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电量消纳能力有限,从而阻碍了水电业正常发展。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2020/11/22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水电发展概况
➢ 水电发展形势预测 ➢ 水电建设的良好机遇期 ➢ 发展水电的优缺点 ➢ 我国水资源特点 ➢ 水电发展存在问题 ➢ 水电发展制约因素 ➢ 水电发展趋势 ➢ 我国电力构成情况 ➢ 水利建设概况
水电发展形势预测
水电建设领域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水电建设在2015 年之前仍处于高峰期, 2015 年之后将进入稳定缓慢增长期。
➢ 坝后水流量减少,会增加 泥沙淀积,江水自净能力 降低。
➢ 淹没地段要移民,搬迁文 物。
➢ 对鱼类产卵,回游产生影 响。
➢ 淹没地段容易产生滑坡。 ➢ 高坝容易诱发地震。
水利水电行业调查(1)
我国水资源特点
Ø 资源总量十分丰富。 Ø 水电资源分布不均衡,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极不匹配。
按行政区划分,我国水电主要集中在经济发 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西南、西北11个省、 市、自治区,包括云、川、藏、黔、桂、渝、 陕、甘、宁、青、新,水电资源约为4.07亿 kW,占全国水电资源量的78%,其中云、 川、藏三省区共2.9473亿kW,占57%。而 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部沿海11 省、市,包括辽、京、津、冀、鲁、苏、浙、 沪、穗、闽、琼,仅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