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53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1.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2. 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 ☆皮格马利翁效应 3. 教师评定与小学儿童的伙伴地位
54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1.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2. 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
55
塞尔曼友谊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9
(四)社会性的结构
1. 社会认知
`二
2. 社会行为
10
二、影响儿童个性
`二
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11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家庭因素
`二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12
第二节 儿童个性
发展的理论
13
一、弗洛伊德的
`二
心理性欲理论
14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 先天生物本能——快乐原则
第三节 小学儿童
个性的发展
26
一、小学儿童学习
`二
兴趣的发展
27
(一)学习兴趣的概念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
生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
科学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
倾向。
28
(二)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1. 从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感兴趣过渡到 对具体学习内容感兴趣 2. 从对个别事物感兴趣逐渐过渡到对 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感兴趣 3. 从直接的学习兴趣发展为间接的学 习兴趣
1. 创设情境,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教师应对小学儿童做出积极评价
47
(二)小学儿童自尊的培养
1.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自尊 2.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自尊 3. 在交往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尊
48
活动设计——高峰体验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讲自己成功的经
`二
验,帮助学生来欣赏自己,建立积极的 自我概念。 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45-90分钟
自我(ego):意识结构部分——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良心和自我理想成分——
道德原则
三者和谐统一——健康人格发展
15
(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口唇期
年 龄
描 述
0-1
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婴儿从吸吮、咀嚼、 吞咽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
自发排便中获得性满足。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 儿童之间冲突。
17
(三)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强调早期经验作用,促进后期研究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开创心理动力学 3.性本能决定论者-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4.研究来自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实验支持、难以重复验证。
18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
`二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9
(一)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 危机或冲突。每种冲突在一个独特的时 期产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的个体在生 命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 求决定的。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 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
2.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8
(三)社会性的概念
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 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
`二
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
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 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 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 的心理特性称为社会性。
性器期
6-12
勤奋-自卑
潜伏期
12 - 20
同一性-角 色混乱
早期生 殖 期 ( 青少年 )
22
20 - 40
亲密-孤 独
40 - 65
繁殖-停 滞
老 年 期
完善-绝 望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 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 伴侣关系(或共有同一性)。没有 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会使个体感 到孤独或孤立。主要的社会动因 是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同性 或异性)。 在这一阶段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 是繁殖。他们要承担工作和照顾 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繁殖 ”的标准是由文化来界定的。不 能或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会变得 停滞或自我中心。主要的社会动 因是配偶、孩子和文化规范。 老年人回顾生活,认为它或者有 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或者 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 标。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 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的生活危机 的结果。
29
(三)小学儿童 学习兴趣的培养
30
二、小学儿童气质
`二
的发展
31
(一)气质的概念及特性
1. 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 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 的脾气、秉性。 2. 气质的特性 (1) 天赋性 (2) 稳定性 (3)可塑性
32
(二)气质类型及表现
生殖期
生殖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殖期
23
小学儿童处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第四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
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是 关于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活 动中学习和掌握各种人类知识和经验,学习与同伴共同游戏和活 动,逐渐掌握主要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 的奖励或肯定,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勤奋;而如果这一
1.缺乏社交技能 2.个性心理因素
59
(三)小学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的培养
1.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2.为儿童(尤其是不受欢迎儿童)提供社 会交往技能训练 3.为学习成绩不良儿童提供学习技能训练 4.家庭、学校、社会多为儿童提供交往空
间和机会
60
活动设计——盲行
活动目的: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提高小学 儿童信任别人和获得别人信任的能力。 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45分钟 活动材料:眼罩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活动 空间应该在地形上有些变化(如上楼、下坡、 拐弯),但是不能有危险的区域,以免学生受 伤。 活动步骤:见教材
24
(二)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 埃里克森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 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发展,这种整体性研 究观点值得借鉴。 2.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由本我移向 自我,并十分重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作用。 3. 他不仅重视生物因素的作用,更重视社会文 化因素的作用。 4. 埃里克森在他的八个阶段中抓住了生命的主 要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被应用。 5. 但埃里克森也因为对心理发展动因问题阐述 不清而受到批评。 25
20
年龄
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观点:有意义的事 件和社会影响
相应的 弗洛伊 德的人 格阶段
0-1
信任对不 信任
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的 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形成对成 人的信任感。否则会对人和世 界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信任和不信任感会延续到 以后阶段。
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当儿童学 会说话和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 索周围世界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力 量,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获得 自主感和自尊感。如果父母对儿童 的行为限制、批评、惩罚过多,就 会使儿童产生羞怯感和怀疑感。
活动步骤:见教材
49
(三)小学儿童自我控制 能力的培养
1. 建立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 2. 有效的言语指导 3. 在体育活动中指导儿童进行自我控制
4. 通过榜样的作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50
第五节 小学儿童
的人际关系
51
一、小学儿童人际
`二
关系的发展特点
52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麦克斯白提出亲子关系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 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主要有 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 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 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和教儿童知 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 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
潜伏期
6-11
生殖期
12岁后
小学时期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潜伏期。他
认为,随着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开始
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阴霾在潜意识中。
`二
这个时期,儿童没有被压抑的情感,是一个相 当平静的时期,儿童可以将精力完全放在社会 可接受的追求中,如学习、游戏和运动等,他 们开始专注于社会情感的发展。
肛门期
1-3
性器期
3-6
性器官的刺激获得满足。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这种 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
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 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问 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发展 青春期唤醒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方式 表达冲动。个体此时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从一 个自私、追求快乐的孩子转变为寻找同龄伙伴,考虑 16 选择配偶,成为具有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1. 胆汁质 2. 多血质 3. 粘液质 4. 抑郁质
33
(三)小学儿童的气质差异 与教育
1. 依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特征采取不 同的教育策略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气质差异
34
三、小学儿童性格
`二
的发展
35
(一)性格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 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
的基本概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