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3.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
7.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8.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9.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1882)年。
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
13.在短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这种研究方式叫(横断研究 )。
14.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是(横断研究)。
15.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这种研究方式叫(纵向研究)。
16.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1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9.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20.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21.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
22.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叫(顺应)。
23.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这个过程叫(顺应)。
24.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25.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
26.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7.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8.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9.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31•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3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33•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
34•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35.艾里克森婴儿前期(0岁~2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37.艾里克森婴儿后期(2岁一4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9.艾里克森幼儿期(4岁~7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1.艾里克森童年期(7岁~l2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43.艾里克森青少年期(12岁~l8岁)主要发展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45.艾里克森成年早期(18岁~25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47.艾里克森成年中期(25岁一50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49.艾里克森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5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52.观察学习是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53.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5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
55.“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6.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57.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
58.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3种水平和6个阶段)※6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个体特征是(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61.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6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6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6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6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
67.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B.0-3岁)。
69.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B.感觉)。
71.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这是(C.习惯化)。
72.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的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这是(B.去习惯化)。
73.优先注视范式(B.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4.优先注视范式的指标是(C.注视时间)。
76.视崖是一种研究婴儿(D.深度知觉)的装置。
77.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B.6个月)。
78.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是(A.婴儿期)。
82.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强调(B.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
85.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C.成熟)。
86.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乔姆斯基)。
87.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D.乔姆斯基)。
88.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主要概念有(A.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个别语法)。
89.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皮亚杰)。
90.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A.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言)。
92.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为(C.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93.个体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B.社会化)。
94.婴儿期笑的发展顺序分为(A.自发性的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
95.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要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B.自发性微笑)。
96.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97.4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98.婴儿恐惧可分为(D.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99.由想像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属于(D.预测性恐惧)。
100.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C.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101.(B.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102.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D.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三个阶段。
103.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A.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等类型。
104.(A.自我意识)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106.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B.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107.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108.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岁~6岁)。
109.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110.精力过剩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因为人有需要活动的倾向)。
※111.精神分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112.练习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113.重演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114.娱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获得愉快)。
※115.认知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反映)。
116.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
※ll7.童年儿童游戏属于(规则游戏)。
※ll8.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主要是(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19.(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120.幼儿词汇中各类词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121(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云忆的手段和方法。
12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
※123.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易变性)。
124.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125.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l26.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127.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128.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129.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130.工具型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
※131.敌意型攻击是指(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132.关于儿童攻击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13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134.同伴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 )之间的人际关系。
135.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岁~4岁)。
136.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岁~l2岁)。
137.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138.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139.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