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

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

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1919年以前)姓名:刘锦曼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2013031126【摘要】江川地处滇中腹地,星云、抚仙(现已划归澄江县)两湖妩媚秀丽;梁王、架雄诸峰雄奇青翠;这里山川锦绣、气候宜人、湖山秀美,素有“高原水乡”、“鱼米之乡”、“云烟之乡”的称誉。

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出的战国西汉时期的文物,是古滇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这块土地上,曾养育出明万历钦赐进士杨整刚,清嘉庆进士万华,光绪翰林院庶吉士张维彬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本文主要以历史古籍为切入点,通过翻阅地方县志、文史资料等方法,从中找到1919年以前江川县的古籍文献资料,做出初步分类考述,从中了解江川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日后进一步考查做好基础。

【关键词】江川县;古籍文献;文人作品【序言】江川历史悠久。

早在百万年前,江川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江川,汉为俞元县中心,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设河阳等郡,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有说江川之名始于此),至元二十年(1283)降州为县,此后历代袭称江川县。

江川县治,初设碌云异城(今龙街),明崇祯七年(1634)因滨湖水患迁至江川驿(今江城),1950年11月初由江城迁大街。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以“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的诗句赞誉星云、抚仙二湖的风光,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一大批青铜文物,是国家瑰宝,也是古滇文化的代表,在江川这块风水宝地,养育出了许多优秀儿女,涌现了不少文化名人。

但由于江川地处滇中,在古代属于边陲地区,文化发展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带,所拥有的古籍文献有限,多以诗集为主;其中还夹杂有诸如《徐霞客游记》等非江川籍人士所著的记述江川县地理风貌的书卷律诗等。

本文中将现有的关于江川的历史文化古籍(包括诗文、传记、碑文等)进行分类,并作出初步的简介与考述。

一、诗文类纵观江川历史,江川诗歌创作的状况并不很乐观。

简言之,历史积淀不深,起步较晚。

据史料显示,江川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只留下过一部《丹凤山樵诗稿》。

林槐,字梦庭,号星湖,江川大街人。

清咸丰己未(1859)生,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享年65岁。

清光绪壬午(1882)中科举,封文林郎。

他一生致力于创作诗词歌赋,其代表作著有《凤丹山樵诗》八卷,约4万余字,共收400余首诗篇。

卷首由段兆鳌(贵州省贵定人,民国元年任华宁知县)、李坤(又名李厚安、昆明人,清光绪年间文人)为之作序,此书绝大部分内容是记载其游览全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诗作。

于民国八年(1919)新镌刻藏于滇省文诚堂,流传于世。

因他生于动乱之际,世态炎凉,其为人事迹知者甚少。

林槐祖籍闽省人氏,因先祖来滇为官,见滇俗浑厚,滇民朴诚,遂乐居不还闽。

先择居江川江城内,后移居华宁县大街(现属江川),由此不复迁,相传数十代而至梦庭,其先祖甚有名望。

林槐幼年因其母供诗书刻苦学习,青年时代获“秋榜放南天,锁闱五千人”乡试孝廉后,两次漫游大江南北,历经三万余里,深得祖国壮丽山川哺育,一生创作许多诗歌卓有成就。

所著《凤丹山樵诗稿》(仿宋木版)八卷,全集共收四百余篇古体、近体诗。

从内容来看,大体分为歌咏祖国山川的写景诗;咏诵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事抒情诗;还有与亲友往来唱和的应酬诗和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等类。

形式上有五言、七言律诗。

题材广泛,清新朴实。

林槐的大量诗篇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歌颂了高原水乡的美丽景色。

尤以描绘了星云、抚仙湖优美生态的诗篇,使人读之若漂浮在云海中,若游荡在“小洞庭”,暂且忘去凡世的尘埃。

其余作品还有《宁海八景诗》和《宁海变迁事略》等。

1922年冬十月,避乱江城,著有《重题云岩寺八景诗叙》(载民国《江川县志》)。

《丹凤山樵诗》中闲居乡里所作之诗,如《渔翁》:星湖有渔翁,泛宅临水浒。

垂钓蓼花洲,棹歌绿杨浦。

得鱼不卖钱,携就船头煮。

时或入市尘,满榼换酒脯。

妻儿能荡舟,醉卧不施罟。

问名笑不答,鼓枻投烟渚。

除林槐之外,江川当地人创作的诗联不多,从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碑来看,大多是来江川做官或至江川浏览的落魄文人留下的作品。

如界鱼石的几块石碑,年代最早的是明代姜思睿的《题界鱼石》。

2、姜思睿及《题界鱼石》2姜思睿,字颛愚,浙江省慈溪县人,明天启进士。

崇祯初擢御史。

后任云南巡抚,他赴临安办理公务归,过界鱼石,写此诗寄兴。

《题界鱼石》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

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

燎原已扑殃池焰,解网应消在沼忧。

分付鲛人传鲤信,河清从此得相投。

3、杨慎《游江川之澄江》三首3杨慎,字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翰林院庶吉士。

在其被贬谪到云南的漫长岁月中同阿迷州(今开远)人布政使王钝庵游览星云、抚仙二湖,曾写下了《游江川之澄江》三首。

杨慎所写这三首诗,描绘了明代嘉靖年间星云、抚仙两湖的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江川无限爱慕之情,流落异乡的内心之苦。

《游江川之澄江》三首杨升庵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2据《澄江府志》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4、侯必登及其《星云湖对月》侯必登4(生卒年月不详),字颐真,号星湖,明朝江川县城(今龙街)人。

侯必登幼年聪明好学,青年时就获得功名。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乡试名列亚元,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京会试中进士,任广东省潮州府州府。

后擢升江西参政。

侯必登文才出众,诗文过人,返回家乡时,出自爱慕家乡之情,写出了不少诗歌。

如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星云湖对月》:“玉露清凄秋气凉,星云湖水澄明光。

近屿含烟拧紫翠,远山峭壁摩青苍。

水光山色辉相映,万里无云碧天净。

娥惊龙女涌云波,忽讶嫦娥悬宝镜。

嫦娥龙女竟何之,一片飞来映酒卮。

寒生几席冰壶澈,影转栏杆玉漏迟。

栏杆几席此清辉,曾向关前耀铁衣。

寂寞长门砧杵急,欢娱金谷管弦低。

长门金谷总人寰,寂寞欢娱自往还。

唯有星云湖上月,年年依旧照青山。

”5、张维彬、张中孚父子5张维彬(?——1927),字朴园,清末江川县凤翔村(今温泉村公所庄科)人。

张维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

光绪十一年(1885),因成绩优异被县学举荐为优贡,接着又参加当年的乡试,中五经魁。

光绪十五年(1889)上京应试,4据《江川县志》1994年版,686页中己丑进士,经殿试录为翰林院庶吉士。

因不愿在京做官,被调任山西省岳阳县知县因其母病逝,便告假回里奔丧,在此期间,他顺便将其父张中孚所经历的社会动乱及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稿加以整理加注,取名《碌云纪事稿》,送交云南省昆华图书馆保存(后被录入《摘录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的《回民起义》卷内)。

因有较好的政声,后被提升为河南省怀庆知府。

不久清王朝被推翻,便落籍河南怀庆为家。

张维彬不仅书画杰出,而且所著诗文颇多。

(《民国江川县志(稿)》载其诗词66首)。

其所写七律《飞云洞》一诗,描绘了江川山水的绮丽风光,此外,清代江川邑令刘携留下了许多诗句,清康熙年间江川县令李密所作的《江川八景》6、朱侍御的《孤山十景》等作品,也都描绘了江川的山会风光,民国江川县志总纂、河西举人张联芳,曾撰写了许多诗篇。

其所作,《鱼乐园》7一诗,描写了渔乡——星云湖之美。

明、清、民国时期,江川的文学创作,传世者均为旧体诗,《澄江府志》、民国《江川县志》卷二十三《诗文征志》里记载较多。

江川,山灵水秀。

这里有抚仙湖、孤山、界鱼石、武当别院、车水捕鱼、野牛山、姑娘崖等人文、自然景观,无数的民间传奇故事,把原本就拥有两湖漪旎风光的江川,越发增添了神秘色彩。

这里应该是一个出大诗人、大作家的地方,但却没有。

二、碑碣江川享有盛名的碑碣为“界鱼记”、“题界鱼石”、“界鱼石碑”(一、二)等。

1、“界鱼记”碑8青石质,高60厘米,宽104厘米,共665字。

由邑人周兆恒述记,中华民国七年阳历孟春谷旦立。

主要讲述了关于界鱼石的传说故事。

2、“题界鱼石”碑碣9青石质,高193厘米,宽90厘米,厚16厘米,计6行88字。

此碑系明代云南巡抚按姜思睿观界鱼奇景之后有感而发所题的诗句,即上文中所提到的《题界鱼石》。

6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40页7原文见《江川县志》1994版,557页8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2页3、界鱼石石碑(一)10此碑现存于海门公园观音阁内,碑长126厘米,宽63厘米,青石质无碑额,四周为云鹤纹饰。

碑文12行,自右至左直书。

每行31字,全文共358字,均为楷书。

此碑系嘉庆二年(1797年)立。

界鱼石石碑(二)11此碑现存于海门公园观音阁内,青石质,碑长90厘米,宽53厘米,无碑额,四周为云鹤纹饰,碑文9行,自右至左直书,内容为两首七言诗及落款。

每行18字,全文共140字,均为楷书。

4、丁连然墓碑此碑原位于江川县前卫乡前卫村三元宫约200米处,后被村民移迁于前卫村龙江寺(俗名:“中寺”)前。

1984年7月送交县文化馆收藏。

墓碑为石砂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上窄下宽,高181厘米,最宽67厘米,厚30厘米,顶呈半圆形。

碑正面刻楷书“丁连然君之神道”七字,每字高11厘米,宽9厘米,字迹古朴雄浑,苍劲有力。

据道光《江川县志》记载:“丁连然君墓,在县南三十里双龙乡北山,上覆巨石,有耕者坐于上,忽动;视之,上勒‘丁连然君之神道’,遂竖前卫龙岗寺前。

”《云南通志》记载:“宋史太宗时,有交趾王丁连然来朝。

”疑即其人,碑为宋碑。

5、明代墓莂121984年7月12日,在江川文物普查中,于路居光坟头山顶贝丘中发现一块墓莂(买卖墓地的契约)。

此墓莂高35.5厘米,宽34.5厘米,厚4.5厘米,整个外型基本完好。

墓莂系先制成砖坯,刻上字烧制而成。

外型粗糙,呈黑灰字,字迹清晰,但书法较差。

墓莂右上角两个大字“凭照”,周围饰有斜纹,铭文行书,直排13行,共144字。

从内容看,它属买卖墓地之凭照,称“凭照”地卷砖。

此墓莂立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距今已有480余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6、其它碑刻1310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3页11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4页12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6页《秦家山门户碑记》,乾隆二十九岁子甲申三月已辰吉旦,合村士庶仝立。

《严禁考试作弊碑》(原名永垂不朽),江川县知县廖、江川县正学纪、副学夏,嘉庆二十五年立。

《仍照古碑为记》,光绪三十四年四月立。

三、《徐霞客游记》记述江川14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江阴人(今江苏江阴)。

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终年56岁)。

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游历了全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崇祯九年(1636年)和崇祯十二年(1639年)两次游滇,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并对他亲历目睹之地作了翔实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