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著名的诗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

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句。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

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要把它读好,请跟我读。

“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m ái ”,可以组成“埋伏”“埋藏”等。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
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
1-3自然段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长大以后却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师做动作)分别又有——(引说)七个年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师查看资料了解到此时的苏轼家中的亲人几乎都已去世,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了,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3、苏轼的情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拿起笔,准备听写。

你默对了吗?尤其是这几个字,和老师对一对。

2、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你能把这几句诗读好吗?
3、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句子变红色)其中的“婵娟”就是“月亮”的意思。

板块二:精读第四段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他为什么又埋怨起月亮来呢?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各自读一读,全班交流]
1、 中秋之夜,月圆人不圆,苏轼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眼睁睁地望着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
好受呀!听老师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老师突出了哪些词语。

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2、 师:苏轼埋怨月亮,看似没有道理,其实正是因为在苏轼眼里
,月亮也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同情他们手足分离啊!
板块三:精读课文5-6段
1、
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第五、六自然段。

同座之间再说一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
这五行词的意思现在知道了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用横线把诗句的意思划下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各自读一读,画一画]
3、苏轼想到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有悲欢离合,只要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分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想,诗人不仅安慰了自己,还向天下所有人发出了美好的祝愿。

将这几句诗的意思轻声地读一读,能背诵出来就更好了。

[现场教师组织四人小组背诵]
3、学到这儿,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
思吗?
[现场教师组织交流]
板块四:欣赏全诗
1、想到这儿,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了一首词:水
调歌头。

你们
想知道整首词的内容吗?古代的许多词可以用来演唱,下面就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