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
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
对外开放。
7)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

8.西部大开发
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 10+3-----西部地带的 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
带的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
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以资 金、 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 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1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
优势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
10.区域经济一体化
7
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 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 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 取消贸易壁垒,
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
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中文名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 东北地区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东部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河北省 中部地区 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
广东省、海南省
中部地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 ,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 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
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2)差异
地形
气候
自然资 源
经济水 平
中、西部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 区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东部 属于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 低平丘陵和平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

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
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
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限制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

严重

发展方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

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
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 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9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 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 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 15.西电东送 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 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能源需求量不平衡)。 3)意义: 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 1)原因: 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 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 IT 、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 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 地区扩散。 3)影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便利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在经济竞争面前 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 经济和技术联系
5
程度
会经济比较封闭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 800mm 年
等降水量和一月 0 度等温线)
北方
南方
区域特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以水田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
要的商品粮基地
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6

对外开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的影响
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
自流向北

8
现有配套设 施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 线湖泊可利用
较 好 ,有 丹江 口 水 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2)意义: 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 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 于社会安定团结; 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 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4.西气东输 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 2)影响:①社会经济: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
比重
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
较大
较大
重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影响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 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 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 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 带;
原 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能源、原材料不足, 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 缺
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4
工业化 城市化
产业结 构
科技水 平
对外开 放程度 发展基

发展机 遇
交通运 输
地理区 位
民族心 理
国际化
进程相对滞后,产值较低 水平低,综合实力低,城市密
度小 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 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配和东西互济。
线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