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织物的舒适性
热阻
导热系数
热舒适性物理评价指标
克罗
在室温21℃,相对湿度小于50%,气流为10cm/s (无风)的条件下,一个人静坐不动,能保持舒适 状态,此时所穿衣服的热阻为1克罗值。
clo越大,则隔热保暖性越好。 测定方法:恒温法、冷却速率法、热流计法
静坐时人体新陈代谢209.14J/m2· h 24%无感排汗散失 1clo=0.155 ℃· m2· h/W=0.155T-Ω 估算:1cm=1.6clo=0.25T-Ω
4.生理学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核 温度、皮肤温度、 代谢热量、热损 100 失、出汗量、心 80 率和学压等 60 问题:结果离散、 40 无法解释 20
Ws(%)
0
闷热
(%)
冷区 26 TS 29 /℃ 32
舒适区 35
5.心理学评价方法
——主观感觉评分法 问卷调查表
第2节 织物的透通性
2. 织物透湿(汽)性
水汽通过织物的能力 主要是水的气相传递,当织物两边存在一定相对湿度差 时,水汽从相对湿度高的一侧传递到相对湿度低的一侧。 织物传递水汽的途径有: 气相 气-气:水汽直接通过织物空隙传递 气-液-气:纤维自身吸湿,纤维表面及内部孔洞 凝结,芯吸效应,织物外表面蒸发; 液相(凝露,水汽分压超过饱和水汽压) (气-液)-液-气 液态水分接触,芯吸作用传递到织物外表面后蒸发
浸润——相关概念
表达单纤维或纤维集合体表面(或表观) 与水的相互作用。 接触角θ:气-液切面与固-液界面间含 液体的夹角
y
LV
θ SL 液体 a x
SV SL cos LV
SV
气体 b 固体
接触角与浸润状态——相关概念
θ 可否浸润 cosθ 状态
θ=0° 0<θ<90 θ=90 90θ180 θ=180
水珠 (防水织物)
( a)
(2) 喷淋法 (3) 浸液法 (4) 接触角法
影响因素
(1)纤维表面的浸润性:接触角
θ< 90°,表面粗糙易浸润 θ> 90°,表面粗糙不易浸润
(2)织物的涂层 (3)环境条件 温度:↑,孔隙减少 湿度:↑,毛细作用加强
与舒适性关系
(1)防水——织物应该阻止来自外界的水到达, 如雨水等 (2)导水(湿)——人体所散发的水汽或汗液 通过织物排出。 理想的织物是既能防止外部水进入,又能保证 人体的湿气能及时排出,即具有防水透湿效果。
透汽性影响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升高 环境湿度增加 风速
透湿性提高 透湿性下降
3. 织物的透水性
液态水从织物一面渗透到织物另一面的性能。 织物透水的实质是水的液相传递,即织物两边 存在水压差是,水从压力高的一面向压力低的 一面传递的过程。 织物透水有三种途径: a)纤维内导水——次要 b)表面润湿及毛细传递——主要 c)织物中的孔隙——水压
织物的透通性是反映织物对“粒子”导通传递 的性能,粒子包括气体、湿汽、液体、甚至光 子、电子等。因为人体对环境的舒适感取决于 气、热、湿能量、质量的交换及其平衡状态。
织物孔隙与织物透通性的关系
孔洞是否直通织物的两面
直通孔洞和非直通孔洞 纤维内的空腔(横向尺寸0.05~0.6μm )和原纤间 的缝隙(横向尺寸1~100μm ) 纱线内纤维间的缝隙孔洞(0.2~200μm,大部分在 1~60μm ) 纱线间的缝隙孔洞 (横向尺寸一般在20~1000μm )
织物透气性的表征
透气率——即织物两侧在规定的压差下,单位 时间内流过织物单位面积的空气体积 织物透气量与织物两面间的气压差呈正相关; 压差不同,织物透气量也不同
织物透气性测量
织物 (腔 I) 气孔 (腔 II) 风扇 压差计 2
p 压差计 1
h
通过织物试样的流体流量与气孔直径的平方呈正比
空气相对湿度(RH):纤维吸湿
RH为50%~80%
羊毛织物透气量降幅为2%~3% 棉织物透气量降幅可达4%~5%。
不吸湿的纯化纤织物;在相对湿度为50% ~70% 时,透气量降幅小于0.66%;而相对湿度在70% 以上,毛细水,透气量下降速度增快。 温度: 气压差p:影响实测的流量,而且是非线性的。
透气性测量数据(2)
经纬纱中 纤维截面 形态
透气量(L/(m2· s)) 最大 最小 平均
经纬纱 中的纤 维根数
透气量(L/(m2· s)) 最大 最小 平均
三叶形
圆形
70
53
64
35
66.2
40.2
30
48
845
710
785
600
813
650
织物名称
精梳 毛织物 粗疏 毛织物 薄型哔叽 厚型哔叽 法兰绒 麦尔登
织物进行热湿传递、调节。
人体舒适性条件
温度:32±2℃ 湿度:50±10% 速度:25±15cm/s CO2的浓度<=0.08%
皮肤
厚度变化 织物
内 气流 人体 (热源 湿源) 境 外环境 环 热冷 辐射
位置变化 微气候
人体——织物——环境热湿交换的复杂因素
体温调节机理
湿传导通道
汗孔
皮肤表面 扩散
汗液传递途径
无汗和出汗出汗量
静止时,无感出汗量约为15g/m2· h 热或剧烈运动,100g/m2· h 无感出汗:(1)为主、(2) 有感出汗:(3)为主、(2) (1)织物表面润湿,不舒适——闷 (2)水分充塞空隙,影响热交换——热或冷
传递途径
液相传递:凝露-毛细扩展-蒸发方式
(1)通过织物的传导散热; (2)通过人-织物-环境间的对流、辐射散热; (3)强迫对流散热——热对流(冷热不匀形成) 和外力作用 (4)汗液由水变为水汽的蒸发散热。 纤维材料导热系数、回潮率及含水性、透气性 织物的厚度和体积重量、织物表面的粗糙度、织物 层数和层次等。
影响因素
影响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因素
防水透气织物——应用示例(1)
机理
水滴的直径(100-3000μm)远远大于水汽直径 (0.0004μm),通过一定的加工使织物表面的微孔 只让汽滴通过而不让水滴通过。 带微孔树脂薄层的层压织物 超细纤维制成超高密度织物 透湿性薄膜
实现的途径有
吸湿/快干织物——应用示例(2)
液态汗液传递四个环节 (1)织物润湿、吸收:决定汗液吸收 (2)输送:芯吸 (3)贮存:保水 (4)蒸发散湿:织物的干燥 单一结构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多层结构, 至少为两层
测量
(1) 水压试验 静压法是在织物的一侧施加 静水压,测量在此静压下的 出水量、或出水点时间;或 在一定出水量时的静水压值。 动压法则是在试样的一面施 以等速增加的水压p = p(t), 滴落 液体 直到另一面被水渗透而显出 (滤布) 一定数量水珠。
加压 p = 常数、静压法 p = p(t)、动压法 p 织物
织物密度 经 纬 339 291 300 257 269 224 透气性 (mL/cm2· s) 7.1 13.8 40.6 组织 平纹 透气量(L/(m2· s)) 最大 最小 264 256 平均 258
2/2斜纹
712
678
960
700
990
八枚缎纹 1032
织物状况 坯布 精炼后 碱减量后
透气量L/(m2· s)) 最大 400 248 369 最小 294 158 314 平均 355 225 342
第14章 织物的舒适性
织物舒适性
舒适性是人体对织物的生理感觉,往往以 人体对织物的不适感为评价。
热湿舒适性:织物的暖、传热散热)、透湿透气性 接触舒适性:热、静电刺激、触觉、服 装压等。
舒适性的主观感觉流程图
第1节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指织物在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传递间维 持和调节人体体温稳定,使微环境湿度适 宜的性能 微环境:人体 — 织物 — 外界环境
测量
(1)吸湿法 (2)蒸发法
织物 支承板 锥形实验杯 橡胶圈
l
织物 试样
硅酮粘合剂 底板
G0→G
透汽性影响因素
织物透湿的气相传递的影响因素,(前面透气性) 主要为织物的厚度和组织紧密度。 此外,影响织物透湿性的因素主要与第3种传递方式有关: ——润湿、传递、蒸发、保水 (1)纤维的性能: 苎麻纤维吸湿好,且放湿快,透湿性优良,是理想的夏季 衣料 合成纤维吸湿差,透湿性差,作为夏季衣料穿着闷热 丙纶纤维吸湿差,但具有很强的芯吸效应,透湿性好,可 作夏季衣料 中空合成纤维,透湿性改善 纤维改性
人体水分传播途径
(1)织物的透气作用 水蒸汽能透过纤维材料间的空隙进行散播 (2)织物的吸湿放湿性 纺织纤维吸附水汽后,通过毛细传递,向周围环 境放湿 (3)空气对流 在人体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对流去湿更加明显。 织物的透气性、织物的吸放湿性能、织物的体积重 量和厚度等
影响因素
1.舒适性物理评价指标
1.1 热舒适性物理指标
绝热率
热体被织物包覆前后散热量(Q0、Q1)之差对无包覆 时热体散热量Q0之比的百分率。 温差为1 ℃时,热能以1W/m2的速率通过,为一个热阻 单位。( m2· ℃/W ) 习惯称为热欧姆,T-Ω 织物表面温差为1℃时,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热流量。 与热阻含义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