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r讲解

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r讲解


2. 透湿汽性的测量 (1)吸湿法: 透湿率U= :60G
tA
(2)蒸发法:透湿率U= :60G
tA
织物
l
支承板
相对透湿 B=量 G: 10% 0 G0
锥形实验杯 橡胶圈
G0→G
正杯法
织物 试样
硅酮粘合剂 底板
倒杯法
图19-3 蒸发法测量原理示意图
3.影响透湿汽性的因素
(1)织物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水汽通过织物的三条传递途经:1)水汽
(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
➢织物应该阻止来自外界的水到达,如雨水等,即织物 应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当人体表面出现汗液,应尽快使汗液通过织物排出;
➢理想的织物是既能防止外部水进入,又能保证人体的 湿气能及时排出,即具有防水透湿效果。
(4)液态水通过织物的传递途径: a)纤维表面浸润及毛细传递作用,是导
织物
(2)喷淋法 (3)浸液法 (4)接触角法
滴落 液体 (滤布)
水珠 (防水织物)
( a)
图19-4 水压和喷淋法原理示意图
3.影响织物透水性的因素 (1)纤维表面的浸润性 (2)织物的涂层 (3)环境条件
四、织物的透光性 1.织物透光性的涵义
光线通过织物的性能,涉及直接通过织物孔隙的 透光光强和经过纤维的透光光强。
(3)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夏季服装用织物,透气 性好,则服装穿着具有凉爽适感;冬季外衣用织物, 透气性小,则服装中具有较多的静止空气,具有防风 保暖效果。
(4)与织物使用性能的关系:密闭与透气的有效性
2.织物透气性表征方法
指标:透气率,指织物两边维持一定压力差P条件 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织物单位面积的空气量:
描写舒适性Leabharlann 三大要素环境:气温、相对湿度、气流、辐射 服装:
功能特征(隔热性能、蒸发性能、换气作用) 结构特征(厚度、重量、表面积) 人体:新陈代谢、体表温度、蒸发
舒适性的研究对象:
服装内小气候 服装中的热湿传递 服装和服装材料与舒适性有关的物理特性
第一节 织物的透通性
气体、液体、光子、电子以及其它微小质点通过 织物的性能,称为织物的透通性。
(3)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风速
二、织物的透湿汽性 1.透湿汽性涵义
(1)定义:湿气透过织物的能力。 (2)透湿机理和透湿途径:织物透湿的实质是水的 气相传递,当织物两边存在一定相对湿度差时,水 汽从相对湿度高的一侧传递到相对湿度低的一侧。 (3)织物传递水汽的途径有:
a)水汽直接通过织物空隙传递 b)水汽被纤维吸湿,由纤维将水汽从高湿空气一 侧传递到低湿空气一侧
水的最主要途经 b)织物中孔隙,是导水的主要途经 c)纤维内的导水,是导水的次要途经
(5)形成防水透湿织物的途经: 1)通过调整织物孔隙大小,形成微孔; 2)改变纤维表面性质,提高织物表面接触角
2.织物透水性的测量方法 (1)静压法和动压法
加压
p= 常数、静压法 p = p (t)、 动 压 法
p
BP
V AF t
织物 (腔 I)
气孔 (腔 II)
p
风扇 h
压差计 1
压差计 2
图19-2 织物透气仪原理图
3.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因素 (1)织物结构 经纬纱线密度、排列密度、织物紧度、织物组织、 织物孔径大小及其分布、织物后整理
(2)纤维性质和纱线结构 纤维的回潮率、表面形状、截面形态 纱线结构的致密性、捻度和光洁度
厚度变化
皮肤
织物
人体 (热源
湿源)
内 气流
外环境 热冷 环
辐射

位置变化 微气候
图19-1 人体 - 织物 - 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织物的透气性
1.织物透气性涵义
(1)定义:气体分子通过织物的性能,是织物透通 性中最基本的性能。
(2)机理:当织物两边的空气存在一定压力时,空 气从压力较高的一边通过织物流向压力较低的一边。
(2)湿舒适性物理指标
➢ 透湿率
➢ 相对透湿率
➢ 放湿干燥率:评价人体的显汗和潜汗在织物外 表面向外界环境放湿排水的能力。
➢ 保水率:织物在一定预压力下,保持的水分量 占干燥织物重量的百分比。 ➢ 毛细高度:采用垂直毛细 高度法测量一定时间内 (10min)织物的液态水 的芯吸高度,表达织物的 液体传递能力和保水能力。
通过织物中微孔的扩散;2)纤维自身吸湿, 并在织物水汽压较低的一侧逸出;3)大量 的水分子会产生凝露,并通过毛细管作用扩 展,在水汽压低处产生较多的蒸发。
(2)大气条件
三、织物的透水性
1.织物的透水性涵义
(1)定义:液态水从织物一面渗透到织物另一面 的性能。
(2)机理:织物透水的实质是水的液相传递,即 织物两边存在水压差时,水从压力高的一面向压力 低的一面传递的过程。
2.织物透光性的测量
3.织物透光性的影响因素 (1)织物结构 (2)纤维材料
第二节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一、织物热湿舒适性内涵 是指织物在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传递间维持和调节人体
体温稳定,微环境湿度适宜的性能。 1.决定热湿舒适感觉的因素 人体——织物——环境三者形成的微气候 (1)微环境的气候 (2)边界条件 (3)相关的影响因素
2.热湿舒适感的环境条件
一般认为人体在衣服内温度 ,相对 湿度 ,气流速度 的范围内感到 舒适。
二、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
1.物理指标评价法
(1)热舒适性物理指标:
(a)绝热率T:无织物包覆时热体的散热量与有织物包覆时 热体散热量之差对无织物包覆时热体散热量之比的百分率. T= [(Q0-Q1)/ Q0]]×100% 绝热率T大,织物保暖性好。 (b)导热系数:织物表面温差为1oC时,通过单位面积织物 的热流量;织物导热系数小,织物保暖性好. (c)热阻:织物表面温差为1oC时,热能以1W/m2的速率通过 时,为一个热阻单位。织物热阻大,保暖性好。 (d)克罗值(CLO):在室温为21oC,相对湿度<50%,空气 流速<0.1m/s条件下,人体静坐保持舒适状态时服装所具有 的热阻叫做1克罗值。克罗值大,织物保暖性好。
第十九章 织物的舒适性
定义: 狭义:在环境-服装-人体系列中,通过服装
织物的热湿传递作用经常保持人体舒 适满意的热湿传递性能。 广义:除了一些物理因素外(织物的隔热性、 透气性、透湿性及表面性能)还包括心 理与生理因素。
舒适性
热传递性能
干热 湿热
导热 对流 辐射
湿蒸汽传递 湿传递性能
液态水传递 冷暖感 皮肤接触舒适性 刺痒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