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and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and肝硬化

——连于两种不同的毛细血管之间、无瓣膜。 ——通过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 脉网等与上、下腔静脉系统吻合。
肝门静脉主要属支:
脾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 胆囊静脉
副脐静脉
概 述:
概念: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 生、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三者反复交替进行, 导致肝结构改建,致肝缩小、变形、变硬而形成 的慢性肝病。 病变特征:以假小叶形成为其主要病变特征。 临床特点:以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及时得当,可治愈 多数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第三讲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主讲人:张 洁 监督电话: 3029945 E-mail: bljys@
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
肝 血 窦 肝 静 脉 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
——收集肝以外的腹腔不成对脏器静脉血。
门静脉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丛
腹壁上静脉 腹壁下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脐周静脉网曲张
“海蛇头”
4.胃肠淤血 门静脉高压 胃肠静脉回流受阻 瘀血、水肿 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胃肠
(二)肝功能障碍
1.蛋白质合成障碍
白蛋白
球蛋白
血浆白/球蛋白↓、甚至
倒臵
2.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出血
3.黄疸
4. 激素灭活障碍
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免疫组化:HBsAg阳性 EM:光面内质网内有大量HBsAg、 呈线状或小管状
HE毛玻璃肝细胞
免疫组化染色
3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肉眼: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仅600~800g, 质软, 切面黄红色,故称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
镜下: 肝细胞大片坏死,仅小叶周围残存少量变性肝细胞, Kupffer细胞增生,吞噬活跃,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 主的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小叶网状支架 数日后塌陷,增生及再生均不明显。
(2)腹水
(3)侧支循环形成
(4)胃肠淤血
2.肝功能不全
可以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的因素:
肝前性:门静脉的狭窄、血栓形成等 肝内性:肝硬化、血吸虫病等 肝后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一)门脉高压症
形成原因: 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 起肝窦闭塞/窦周纤维 化,门V回流受阻(窦 性阻塞) ②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 脉(窦后性阻塞) ③ 肝动脉小分支和门 静脉小分支之间形成吻 合 门脉高压( 窦前 阻塞)。
概念: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 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个类型, 其中以乙型肝炎最常见。 本病多发,常见,男女、年龄无差别。
临床:全身乏力、食欲下降、上腹不适、 肝大、肝区疼痛等。
病因:病毒型 HAV HBV肝炎病毒 各型肝炎病毒特点
大小 27nm 43nm 性质 单链RNA DNA 肠道 传染途径 易爆发流行
概念:
是在肝细胞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病因:
1.亚急性重型肝炎、中重慢性肝炎
2.药物及化学毒物中毒等。
病理变化
肉眼:小、轻、硬,表面、切面结节大小不等,直径
在0.5-6cm ,肝脏严重变形 切面:结节由较宽大的纤维条索包绕
结节悬殊,淤胆
镜下:假小叶不规则,间隔宽窄不一,伴大量炎细胞浸
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
常见于重型肝炎。
Bridging necrosis
大片坏死
2.炎细胞浸润
汇管区及小叶内不同程度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3、肝细胞再生
细胞增大、核深染;双核、胞浆略嗜碱。
4.间质增生及小胆管增生: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2)间叶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 (3)小胆管增生
病 变
① 光镜:
a 肝细胞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b 肝细胞坏死:点灶状,嗜酸性小体 c 炎细胞浸润:汇管区、肝小叶内 d 肝细胞索网状纤维支架完整→肝细 胞再生→可恢复原结构功能 ② 肉眼:体积↑、质软、表面光滑
病变特点: 广泛水变性,点状坏死
淤胆
临床病理联系:
1.肝细胞肿胀
2.黄疸 3.肝细胞变质
肝内血管异常吻合模式图 (黄色代表异常吻合支)
临床表现
1.慢性瘀血性脾大 比例:70%--85% 肉眼观:脾大,一般500g以下 镜下:脾窦扩张,窦内皮增生,脾小体萎 缩,红髓内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贫血、出血 等脾亢症状。
2、腹水:淡黄色的透明漏出液
①门静脉压力 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管通透性 水、电解质及血浆蛋白漏入腹腔 ② 肝硬化 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 肝脏灭活激素能力下降 钠潴留 腹水形成。 血
润和胆小管增生。
坏死后性肝硬化
预后:
病程短,肝功能障碍出现早且严重, 门静脉压力增高轻且出现晚,癌变率 高(13%~73%)
胆汁性肝硬化 (biliary cirrhosis)
(3)重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 重度碎片坏死及广泛桥接坏死;肝细胞结
节状再生;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
临床病理联系:
肝大,光滑或细颗粒状,症状明显,渐过
度到肝硬化。
重度慢性肝炎
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ed hepetocyte)
多见于HBsAg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
LM: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
2.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 肝细胞胞浆浓缩→嗜酸性增强→胞核浓 缩消失→深红色均染圆形小体-嗜酸性小体 (Councillman body) 其实质为细胞的凋亡
嗜酸性坏死
(2)溶解性坏死
1)点状坏死 肝小叶内散在的单个或数个肝细 胞的坏死,伴有淋巴细胞浸润。见于 急性普通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
病因及发生机理: 1.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 2.慢性酒精中毒 乙醛 3.毒物中毒:砷、四氯化碳、黄磷 4.营养缺乏:胆碱、蛋氨酸。
发生机制 发病机制
假小叶形成:产生于三种病理过程


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后残存的肝细胞排列、分 布不规则
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样排列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肝贮脂细胞产 生胶原纤维或网状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融合形成胶 原纤维,后者又称为“无细胞硬化”
无症状感染
1.免疫功能正常。病毒数量甚少,毒力较弱时。
急性肝炎
2.免疫功能正常。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时。
重型肝炎
3.免疫功能正常。病毒数量多毒力较强时。
慢性肝炎
4.免疫功能不足。未被杀灭的病毒反复复制。
病毒携带者
5.免疫功能缺陷或耐受。病毒与肝细胞共存。
病理改变:
是以肝细胞变质为主的传染性炎症 变质:肝细胞变性、坏死 渗出:炎细胞浸润 增生:肝细胞再生
男 性 乳 房 发 育
蜘 蛛 痣
肝 掌
5.肝性脑病 主要与氨中毒有关,意识行为异常和昏迷。
结局(consequences) : 肝结构被改建,为不可逆改变。 1.早期代偿+及时治疗→可长时期维持。 2.病变持续发展→晚期→肝功衰竭→肝昏迷死亡。 食管下段V丛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坏死后性肝硬变 (postnecrotic cirrhosis)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间叶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
小胆管增生
临床病理类型:
急性
急性黄疸
普通型
急性无黄疸
慢性:轻、中、重
肝炎 急性重型
重型
亚急性重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见,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无 黄疸型多见,主为乙肝及丙肝;黄疸型多为 甲、丁、戊型,病变稍重,病程较短。
两型病变基本相同。
输血 注射 密切接触
HCV
HDV HEV HGV
30-60nm单链RNA
缺陷性 RNA 32-34nm单链RNA 单链RNA
同上
同上 肠道 输血 易爆发流行 注射
各型肝炎临床特点
类型 甲肝 乙肝 丙肝 丁肝 戊肝 庚肝 潜伏期 (周) 2-6 4-26 2-26 4-7 2-8 不详 转成慢性肝炎 无 5%-10% >70% 转成重型肝炎 0.1%-0.4% <1% 极少 发生 肝癌 无 有 有 有
细胞索紊乱,变性坏死
中央静脉缺如
中央静脉偏位
再生肝细胞
2.假小叶周围病变:
①纤维组织增生,宽窄较一致;
②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③小胆管淤胆、增生、假胆管形成.
纤维间隔宽窄较一致
门脉性肝硬化(Azan-Mallory染色)
小胆管增生
小胆管增生,假胆管形成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 (1)脾肿大
肝硬变分类
按病因分:肝炎后、酒精性、胆汁性、坏死后性、 心源性、其他(Wilson’s病、血吸虫性、隐源性)
按形态分:小结节、大结节、混合型、
不全分割型。 国内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 淤血性、寄生虫性等。 门脉性最常见,其次为坏死后性。
门脉性肝硬变 (portal cirrhosis)
Kupffer细胞增生及
纤维组织增生
小胆管的增生
病理改变:
1.肝细胞的变性
(1)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 溶解坏死
气球样变(ballooning change): 肝细胞水样变性,细胞肿大如球形、胞浆透明
EM:内质网,线粒体扩张
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
(2)嗜酸性变
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肝细胞胞浆浓缩→嗜酸性增强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概述: 起病较急性重型稍慢,病程数周~数月 a.大多数由急性重型迁延而来; b.少数由急性普通型肝炎恶化。
病理变化 肉眼:肝脏缩小、包膜皱缩、软硬不一、切面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