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体已确定约有5种类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其中甲型与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病因及分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AN病毒属。
感染后早期产生IgM 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2周。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30分钟,100℃1分钟才能全部灭活。
在-70~-2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
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
在37℃可存活7天,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
-20℃可保存15年。
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汽可灭活,0.5%过氧乙酸、2%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
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其灭活。
血清制品中的HCV可用干热80℃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和加热100℃5分钟可使其灭活。
4.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佐。
5.戊型肝炎病毒(HEV)属RNA病毒。
在碱性环境下,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发病机制】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经一段病毒血症位于肝脏。
两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
HAV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HBV侵入人体后,迅速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和其他器官,并在部分组织细胞内复制。
但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并非HBV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所致。
丙型病毒肝炎的发生机制和HBV相似。
【流行过程】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甲型肝炎病人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染源除急慢性病人外,还有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病毒都以粪-□为主要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如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
也可通过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等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母婴传播方式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人类对各种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但遇有暴发流行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丙型肝炎多见于成年人。
戊型肝炎以青少年发病为多。
4.流行特征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
戊型肝炎多在雨季或洪水后流行。
乙、丙、丁型肝炎无明显季节性。
【身心反应】1.症状、体征潜伏期:甲型肝炎平均为2~6周;乙型肝炎为1~6个月;丙型肝炎为2周~6个月;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
按临床经过可分为以下4型:。
(1)急性肝炎突出症状为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皮肤瘙痒等。
部分病人可有畏寒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尿色呈浓茶样,巩膜及皮肤先后黄染,肝肿大,肝区有明显压痛、叩击痛。
若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则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痛等,一般不易被发现,约占急性肝炎的90%以上。
(2)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仍有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肝区痛及肝肿大等表现,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若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度以上,伴有黄疸、蜘蛛痣、肝病面容等,常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3)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黄疸迅速加深,有明显出血倾向,以及肝功能严重损害、肝肾综合征、脑水肿等表现。
(4)淤胆型肝炎亦称毛细血管型肝炎,主要表现为长期肝内梗阻性黄疸,可出现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等。
2.并发症主要有肝硬化、肝细胞癌、脂肪肝等。
严重并发症主要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
3.心理-社会状况因本病病程较长,且有传染性,病人常会因担心传染家人而心情焦虑;又因食欲不佳,全身皮肤黄染,乏力及肝区疼痛等不适,害怕转为慢性肝病而精神紧张、抑郁;不同知识阶层的病人对患病有不同的判断偏差,影响对治疗的自信心,可产生依赖心理。
4.常用检查及结果(1)肝功能检查:①血清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
急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3周即开始升高,直至黄疸退后2~4周才恢复正常,ALT比正常值升高2倍以上,结合临床有诊断价值。
慢性肝炎则持续升高或反复升高。
此外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意义与ALT相同。
②血清白蛋白检测:血清总蛋白(SP)减少,白蛋白降低,白/球(A/G)比值下降或倒置,反映肝功能显著下降,常有助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
③血清和尿胆红素检测:黄疸时血清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④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脏损害程度成正比。
(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①甲型肝炎:在起病12周内血清抗-HAV IgM均呈阳性。
②乙型肝炎:HBsAg阳性表示 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与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抗-HBe是HBV感染时间久远、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减低的标志;HBcAg阳性意义同HBeAg,抗-HBc IgM阳性表示HBV正在感染;HBV DNA阳性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传染性较大。
③丙型肝炎:检测血清中抗-HCV和RNA。
④丁型肝炎:血清中除HBV感染的标记物外还能检出丁型肝炎抗原和抗-HDV。
⑤戊型肝炎:HEV感染者血清中抗-HEV 阳性。
【治疗要点】病毒性肝炎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慢性肝炎可根据病情选用保肝药、降转氨酶药、抗病毒药、调节免疫药及中药治理;重症肝炎主要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和防治肝性脑病、控制感染及保护肾功能等对症疗法。
【常用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有传染的危险与病毒性肝炎是传染病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造成严重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病人食欲差,厌油腻,恶心、呕吐等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肝细胞损害影响胆盐排泄,胆盐沉积于皮肤致皮肤瘙痒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知识。
6.潜在并发症: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7.焦虑与担心预后或病情严重有关。
【护理要点及措施】1.隔离消毒甲、戊型肝炎病人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为3~4周。
乙、丙型肝炎按病情决定隔离时间,一般于症状、体征好转后可以出院,再以家庭隔离方式至HBsAg 转阴和肝功能稳定正常。
对甲、戊型肝炎应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做好饮水消毒和食品卫生工作,对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凡已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进行高压蒸汽消毒或焚毁。
粪便及便器用3%漂白粉液浸泡消毒,病人的食具用0.5%~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30~60分钟。
2.充分休息急性期肝炎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增加肝脏血流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由护士协助照顾病人日常生活,随着病情好转、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以不疲劳为度。
临床治愈出院后,应继续休息1~3个月,半年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
3.合理膳食(1)急性肝炎病人宜用清淡、易消化、符合病人口味饮食,如米粥、菜汤、清肉汤、豆浆、蒸蛋羹、鲜果汁等,少量多餐,但需保证足够热量以能维持身体需要,如入量太少,可通过静脉输入10%葡萄糖和维生素C。
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对体重增加过快的病人,应限制糖和脂肪的量,以防诱发脂肪肝或糖尿病。
(2)慢性肝炎病人,蛋白质每日控制在1.5~2.0g/kg,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瘦猪肉、鱼虾等,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入量,以保证热量;肝硬化晚期病人则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不超过0.5g/kg为宜。
有腹水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鼓励多饮水,成人2000ml/d左右,以促进代谢产物及毒素排泄。
腹水严重者摄入液量应限制在1000ml/d以内。
(4)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尤其对有糖尿病倾向和肥胖者,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
各型肝炎病人均应禁止饮酒。
4.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减少胆盐对皮肤的刺激。
对瘙痒的病人,应穿棉质柔软内衣,并经常更换;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床铺平软;每日用温水擦拭身体,不用有刺激性的肥皂或化妆品;及时修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
昏迷或腹水病人,应经常更换体位,对骨突受压部位及水肿部位进行按摩,局部垫棉圈,防止压疮发生。
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肝肾综合征:是重症肝炎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出现少尿或无尿的病人应该:①严格记录出入量,“量出而入”,控制水量。
②遵医嘱检测血尿素氮、肌酐及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钾、血钙等,为医生提供纠正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钙的治疗依据。
③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和禁止含钾饮食。
④禁用肾毒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甙类药物。
(2)肝性脑病:①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神经症状,注意有无性格、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昏迷前兆症状。
②定期检查病人的定时、定向、计算能力,以便及时发现肝昏迷早期表现。
③有专人看护病人,防止意外发生。
④保持呼吸道通常,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
⑤限制蛋白质摄入。
⑥配合医师尽快消除诱因,如控制胃肠道出血。
控制感染,停用利尿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6.心理支持(1)多与病人交流,鼓励他们说出所关心的事并提出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对病人进行有关指导。
(2)向病人解释隔离的意义和期限,改善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
(3)做好咨询工作,回答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有关肝炎防治的一切问题。
(4)了解病人的喜好,适当安排病人听音乐、看书报、看电视、听广播等,调整因隔离带来的孤独、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使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健康教育】1.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疾病传播知识,以降低肝炎的发病率。
2.介绍不同种类肝炎的隔离方法,指导病人在家中实行分餐制,注意对食具、衣被、排泄物的消毒处理。
3.向病人讲解治疗肝炎的主要方法,使病人配合服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以便疾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