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 传粉受精前 • 子房壁→果实
• 除草剂 • 防止落花落果、叶片脱落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 各种激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 基因+环境
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能量。
3.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4.对某一动物而言 ,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
一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 )
1.能量流动的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4.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源(生产者):太阳能
迁入率 迁出率
直接影响 决定大小 决定大小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 方向
Hale Waihona Puke 种群 密度影响性别比例
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自养) 生态系统的 消费者(异养) 组成成分 分解者(异养)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举例 光合细菌 硝化细菌等 (化能合成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
细胞内液
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內液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成分差别:血浆含有较多蛋白质 CO2含量最高的是细胞内液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动脉端毛细血管壁 O2和营养物质 CO2和代谢废物
血浆
静脉端毛细血管壁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前膜是轴突膜,突触后膜是树突或胞体膜
抗利尿激素
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
下丘脑:促……释放激素 垂体:促……激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分 级 调 节
反 馈 调 节
寒冷环境 温度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骨骼肌战栗 立毛肌收缩 毛细血管 收缩 .汗腺的分泌 减少 . 分泌增加 . 分泌增加 .
产热 增加 .
散热 减少 .
体温增高 回到正常的体温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 +)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
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
( —)
大脑皮层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模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方向: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
突触
神经纤维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
神经纤维
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突触小体(轴突)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后神经元 (树突或胞体)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 +)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分 增多 尿量 减少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反 馈 调 节
肝糖原
肝糖原、肌糖元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植物的激素调节
• 非极性运输
促 进 生 长
根
芽
茎
0
抑 制 生 长 10-10 10-8 10-6 10-4 10-2 c/mol· L-1
生长素的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两重性(特点)
• 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 过高浓度,抑制生长
• 应用
• 顶端优势 • 根的向地性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 促进果实发育——无子番茄
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 胚芽鞘合成生长素的部位
• 尖端
• 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 尖端
• 胚芽鞘生长弯曲的部位
• 尖端下方
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 单侧光 •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 运输方向:向光一侧→背光一侧 • 结果:背光一侧多,生长快
胚芽鞘生长方向的判断
• 一看有没有生长素
• 有胚芽鞘尖端 • 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等
• 二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植物生长素
• 化学本质
• 吲哚乙酸(IAA)
• 合成
•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 分布
• 全身都有,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植物生长素
• 运输特点
• 极性运输
• 不成熟部位 •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 横向运输
• 胚芽鞘尖端 • 向光一侧→背光一侧 •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归类:自养型生物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归还无机环境
归类:营腐生生活生物 腐生细菌 如枯草杆菌、乳酸菌 举例 腐生真菌 如霉菌、酵母菌、蘑菇 腐生动物 如蚯蚓、屎克螂、秃鹫等
注意事项: 1.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
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 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神经调节为主
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完整的反射弧是进行反射的必要条件。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模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外负内正 方向:双向(膜内:刺激部位向两侧;膜外:相反)
组织液
单 向 渗 透
毛 细 淋 巴 管 壁
组 织 细 胞
淋巴循环
直接回流
淋巴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相对稳定 含义
化学成分 物理性质
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770kPa 酸碱度(pH):7.35-7.45 温度:37
5.能量的散失
一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 )
1.能量流动的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4.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源(消费者):从上一营养级消化吸收
5.能量的散失
一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 )
1.能量流动的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4.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去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被分解者分解; 未被利用
一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