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论述社会学院历史学许萍 0803401031内容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科学问题。

天人关系纷繁复杂,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天人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与农业耕作有紧密的联系,并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天人关系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诗经》天人关系天《诗经》作为中国先秦伟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先秦乃至原始社会的民生民情,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

本文试图研究《诗经》中的天人关系,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天”的哲学意义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①从“一”的本义来看,不管它是指万物的本源“道”,还是指由“道”派生出的原始混沌之气,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天”字从“一”,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大”的小篆形体是人形,其哲学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先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对自我的认识。

中国方块汉字的产生、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从汉字的形体构成,特别是其偏旁部首可以看出。

“天”字从“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这种人文精神。

“一”、“大”组成一个整体“天”字,“天”字下有人形(大),人形上有一,这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天人关系的产生人类现实的天人关系是从先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各种现成物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开始。

人类产生之初,生产力低下,只能用自身各种器官和肢体直接从自然界中的各类现成对象索取,从而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利用自然,尽一切办法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

而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需要自觉、积极地认识各类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慢慢提高。

但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并不能清楚地认识自然,当人们在现实地利用和认识自然活动中遭受挫折时,物质需求就难以实现,心灵会受到伤害,这时就需要一种精神安慰。

这时,先民就创造了一个“天”。

“天”看管着每个芸芸众生:“天之生我,我辰安在?”②“天”在先民的眼中是整个世界的主人,它直接掌握着人的命运,①《“天”字的哲学意义》朱丹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卷总第34期)②《春秋以前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周锋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9月第18卷第3期这时的先民已经将自然之“天”主观化、神灵化。

为了使这个虚幻的“天”具体化,先民就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可谓天神、地示、人鬼等等一应具有,大体上说,于天神有上帝、日、东母、西母、风、云、雨、雪等等,于地祗有社、方(四方)、山、岳、河、川等等,对祖先神不仅于先王、先妣有复杂的祭典,而且于名臣又有配享制度……①而此时的“天”对人而言只是“一种强大而意向又不可捉摸的神灵......看不出具有理性,恣意降灾或降佑”,这是“天”给人的最初的印象。

前人理解的“天”的意义朱熹把孔子所谓的天分为苍苍者、主宰者、性理者三个种类加以分析。

苍苍者意味着物理的自然天,主宰者意味着主宰万物的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性理者意味着天就是自然法则、道德法则之根源。

②冯友兰先生指出:“在中国文字中,‘天’这个名词,至少有五种意义。

一个意义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一个意义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一个意义是‘运命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

一个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

一个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③薛富兴教授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万物之“天”(用于实用和审美)、自然规律之“天”、主宰之“天”。

④先秦诸子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哲学家都对天人关系作了探讨。

这些探讨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夏、商、周三代的人天观在《尚书》中,把天看成人格神,天有意志,能直接降罪或赐福给人们,实际上,这时的天人关系就是神和人的关系。

(1)《尚书·商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其罪。

”这就是说上天奖励好人惩罚坏人,因此降灾于暴虐的夏架王,以明其罪。

(2)《尚书·商书·汤洁》:“上天字佑下民,罪人础伏。

”意思是说,上天是信任和保佑老百姓的,所以才把残害百姓的夏架王给废掉和制伏了。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天人关系就是人和神的关系,神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超自然的力量。

在《尚书》中,并没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就是说天是神、人就是人,神支配人。

2 孔子的天人观孔子的思想“重人世”、“轻鬼神”,有浓厚的无神论色彩,他把人格主宰之天解构为自然之天,对天的自然存在持有很深的敬意,明确肯定天的生命意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认为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天生德放予,桓能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论语·季氏》)。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隐隐约约的上天在起作用。

可见在天人关系上,①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② (韩)孙兴彻.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5).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77④薛富兴.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6(1):37.孔子是倾向于天人合一的。

3 孟子的天人观在“天道”和“人道”关系上,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权威首推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肯定天或天命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人们顺从和接受它的安排。

他提出性善来自天赋,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认为经过人在后天的主观努力,人的“四端”不断扩充,道德日臻完善,最终在道德上达到人与天相参,天与人合一的高尚境界。

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对话,万章问:“舜有了天下,是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是上天给他的。

”从以上所引的材料看,孟子把天看做一种神秘的存在物,而不是自然物,并且这个“天”似乎是有意志的。

在善性这一点上,天和人是一样的。

4 老子的天人观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

他认为,世界万物与人都是“寂兮廖兮”的道的创造,“道法自然”揭示出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动因,而是以自身为原因的,是一个自然的生成过程。

人与天也是道自然而然的派生物,这不但取消了天的道德意义,还取消了人的本体论意义。

所以老子要求人们效法天道自然无为,达到“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5 庄子的天人观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并且把道提升为万物的主宰,人与自然作为道的创造物来讲,他们是同一的。

庄子还将人为与天性作了严格的区分:“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认为是非、利害、礼义都是人为,违背了天性,是丑恶的,只有自然天性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因此庄子竭力呼吁人们放弃一切作为,顺应自然,摒弃私意,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6 墨子的天人观墨子主张“天志说”,公开宣扬天是有意志的,但却极力反对天命论,提出“非命”的思想,提倡“强力说”。

“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富贵贫贱不是天命决定的,而是由人为造成的。

这种重人力轻天命的观点实质上也是在强调天与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应尽力改变自身环境,上天的意志就是要求人们从事强力的活动。

7 荀子的人天观荀子认为天与人的职分不同,天的职分在于生物,人之职分在于成物。

所以他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荀子·天论》)反对人“与天争职”。

荀子强调人应该行使自己的职分以“制天”、“理物”,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但是荀子所强调的“制天”是有限度的,即要求保留在“物之所以成”的层面上,所以他又说:“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天论》)现代的张岱年的“天人关系”在天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出了“天人本至”的重要命题。

1.天人本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基a)张先生的天人本至观认为,天与人是有分别的,天人之分别就是本至之分别。

b)张先生指出天人的本至之别是有联系之分别,即“本为至之所本,至为本之所至”。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诗经》中“天”的含义《诗经》中的“天”主要有四种意义:一是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纯粹的天,就是天空;二是有人格、有思想的“神”;三是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四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则。

1、天空《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国风·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国风·唐风·鸨羽》“父母何怙?悠悠苍天”,这里的“天”都是天空,都是寄托了某种感情。

用薛富兴教授的话说,《诗经》中对“自然之天、物理之天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天空的纯形式美欣赏、声色之美的感受和把握”。

①2、有人格有思想的“神”劳动人民都比较现实,关心的都是与自身相关的事情。

当天下有大奸为害百姓的时候,百姓就怨天、疑天。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昊天不傭,降此鞫讻。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

当天下出现明君大贤,百姓便开始颂天。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大雅·荡之什·烝民》),“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天保定尔,俾尔戬榖。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小雅·天保》),“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雅·大明》),“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

无论是尊天,还是怨天、疑天,这样的表述都印证了《诗经》中对“神”存在的肯定。

此外,《诗经》中的神很多都是历史上现实存在过的人类祖先加以神化,被人们供奉和崇拜,以致于形成“神”。

例如《诗经·商颂·玄鸟》记述了商人的始祖契诞生的神话,他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

《诗经·大雅·生民》记录了周人祖先后稷的事迹,他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被后世奉为农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