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短期的调查,我发现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那么,如何开展语文多媒体教学,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社会调查。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虽有许多不足,但也有其优点,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潜力。
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吸收。
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寡味,再加之教具的单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减,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尽可
能真实的情景,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也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看表1:表1交互班小四(1)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查表
由上表可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人与环境产生心理场内的汇合,这个场能使学生找到学的兴趣、学的线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主动质疑,充分发挥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四(1)班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课本知识学习之外,能主动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如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及教师推荐的一些好书,诸如《感动小学生的100位名人故事》、《人文知识》等。
教师也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班的网络优势,把人教社电子音像出版社提供的音像教材中的“精品博览”复制到教师用机上,与学生用机实现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阅读。
再看表2:
表2小学生必读书目小四(1)班阅读情况调查表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带动学习积极性,学习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主动加深加宽阅读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二、缩小了知识与能力的差距
信息量大,较强的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
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各种音像教材作为引导性材料,成为学生的认知桥梁,将新问题与潜在的知识点溶进材料,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分析能力得以升华。
让学生自己操作,产生师生互动的媒体形式,如果能用已经知晓的道理去分析事物,那就能知道和认识更多,知识理解也就更透彻,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针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特点,在“精读课文”中重点传授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略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学习重点,做到授之以渔。
然后,让学生在微机上自学,列出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及篇章结构,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解答。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过程,集众人所长补自己所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们各自的学习弱点。
学生课后纷纷表示,这样学习比老师讲,学得更全面、更细致、更牢固。
这样的共享学习,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学生能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
化的知识结构。
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怎样更好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接受器,不再是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儿,高分高能的学生定将会越来越多。
三、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
文学作品用文字塑造艺术形象,常给读者以无限的想像空间。
因自身经历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千人千面。
这也正是许多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难受好评的原因所在。
那么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否会束缚学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而形成千篇一律的认识呢?我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古诗词塑造的意境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采用少讲多做的方法。
先由学生自学,依据自己的理解,在微机上作画,然后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学生们根据画画判断与哪首诗相对应。
一幅幅画面显示出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所作得画有的细腻,有的写意;有的清雅、明快;有的凄迷、沉重。
大部分学生既能画出诗中已有的景物,也能表现诗中潜在的含义、蕴藏的情感。
理解错误的也能得到及时纠正。
画面各不相同,但对主题的把握却是一致的。
学生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和想像能力还需老师多讲吗?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是否束缚学生想像力,取决于老师是否能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
四、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加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表3、表4:
表3: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统计表
表4:学生测试成绩统计表(2004年)
由上表比较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当堂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完成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成绩提高显著。
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也正是我们从事实验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