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8 会计学 - 周亚荣-MBA2018-第九章无形资产
18 会计学 - 周亚荣-MBA2018-第九章无形资产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无商誉) 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
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 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 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 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
这项令人振奋的并购业务,在大幅提升联想集团经营规模的 同时,也带来了巨额商誉的确认问题
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形成的商誉
项目名称
金额(百万港元)
收购代价:
(1)现金
5 411.08
(2)发行股票公允价值
4 335.39
(3)收购直接费用
546.76
(4)净流动资本“核准”调整(相当于或有对价) 106.34
考点
新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的优点
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将 开发费用支出资本化,可避免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 化而导致的企业经营业绩减少的现象。这样,经营 者才有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换代 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遵循了配比原则。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在授予专 利权、商标权等后,往往会持续若干会计期间为企 业带来收益。而将开发支出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 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收益期间分期摊销恰恰体现了 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20181111
第九章 无形资产和商誉
无形资产概念: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内容: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
权、特许权。
第九章
有期限的无形资产可以摊销 无期限的无形资产可以不摊销
无形资产和商誉
无形资产分类 ➢ 按期限分为有期限无形资产和无期限无形资产。 ➢ 按不同来源划分为购入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确认 ➢ 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及核算
外购无形资产 设置“无形资产”账户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设置“研发支出”账户,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
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第九章 无形资产和商誉
研究开发支出 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和
开发阶段。 ➢ 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
➢ 则:商誉=480万-350万=130万元
无形资产和商誉的阅读
分析阅读这两项内容时,要谨防企业的资产泡沫 如:股东投入的无形资产(顾雏军的格林科尔公司,
03年成立时,就违反公司法的规定,用两项专有技 术7.5亿投资,出资作价占股75%)、从关联方高价 收购的无形资产等 又如:“时代在线”收购“华纳”,出资1千多亿, 比净资产高出十多倍,导致其报表上商誉金额很高 (2001年网络公司的很多资产被虚估)
研究阶段 和 开发阶段 的会计处理不同: 研究阶段计入当前损益管理费用费用化 开发阶段满足4条件计入无形资产资本化
第九章 无形资产和商誉
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 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前损益 -
-管理费用 ➢ 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下一
页),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应当于发生时 计入当前损益。 ➢ 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将其所发 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前损益 --管 理费用
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
2004年12月7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与IBM签署了收购IBM个人 电脑业务的协议,2005年4月30日,联想集团完成对IBM个人 电脑业务的收购。2006会计年度(结束于3月31日)的财报显 示,联想集团的销售收入高达1 035.5亿港元,比2005会计年 度的225.5亿港元增长了359%,资产总额也由2005会计年度末 的90.3亿港元增至2006会计年度末的393.2亿港元。
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应同时满足的条件
➢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
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 企业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 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 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2006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的优点
符合真实性原则。这种方法将资本化的开发费用列 入账簿,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可以使会计信息 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及研发项目 预期收益等真实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 况,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体现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 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 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可行性分析,能 够确定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这种经济利益可 以可靠计量时,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 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活力的风险性,体现了谨慎性 原则。
为改善高科技、创新型、风险投资企业或研发投入大的企业 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为其进行融资提供便利
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3)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状况:我国研发经费投入 强度再创历史新高。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 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 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 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 ,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例:某项专利权取得成本30万,预计使用5年, 第2年末,该专利权的可收回金额为15万元
➢ 借:资产减值损失 3万(30- 30/5 - 15)
➢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万
➢ 第3年末,该专利权的可收回金额为8万元;
➢ 借:资产减值损失 2万 (15-15/3-8)
➢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万
➢ 第4年末,该专利权的可收回金额为6万元
在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医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制 造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优化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我国基础研究成绩斐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 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 突破榜首
收购代价合计
10 399.54
减:收购净资产之公允价值
(1)有形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
37.04
(2)可辨认无形资产
4 734.60
(3)承担的负债
(4 608.77)
收购净资产公允价值合计:
.67
案例续
考点
联想集团将商誉解释为“原有业务与新收购的 IBM个人电脑业务的重大协同效益价值”。按照 当时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联想集团对收购IBM个 人电脑业务形成的商誉,不予摊销,而是定期进 行减值测试。截止2006会计年度末,此项商誉占 联想集团资产总额的26%,比股东权益多出20.89 亿港元!在联想集团的资产总额中,超过四分之 一的资产由商誉组成,这不得不令人对其资产质 量和潜在风险表示关注。
资料链接
2005年,中国合计研发支出为3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 研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4%,比日本(3·15%)、 韩国(2·64%)、美国(2·60%)和英国(1·89%)低 很多。目标是在2010年第11个5年计划结束时将比率提高至2 %。
研究显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集中在制造业,半数以 上的研发工作是由电讯设备、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制造商进 行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如飞机、医疗器械、化工和生物医药 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商誉
商誉的概念:企业超强的获利能力(不可分割,无法辨认)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这是由企 业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或是由于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 与同行企业比较,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一般来说,企业自创商誉并不反映为企业资产,只有在合并时才 进行反映。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及核算
无形资产摊销 ➢ 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摊销,使用寿命不确
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 ➢ 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一般采用直线法摊销,一般无预计残值。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及核算
无形资产减值 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的,应计提
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 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
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 商誉=合并成本(买价)-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净
资产公允价值 净资产=资产-负债 ➢ 购买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
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 益。(不确认负商誉)
➢ 例:企业以银行存款480万元购买S公司(非同一控 制下企业合并),S公司相关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的公允价值为:固定资产100万(原值300万, 累计折旧200万);原材料50万元;库存商品150万 元;应收账款200万元;应付账款150万元;所有者 权益350万元。 (100+50+150+200-150=350)
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 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以及开
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第九章 无形资产和商誉
➢ 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 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 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 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