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
人们悲惨的遭遇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处死了鲧。
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
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
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但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
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
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
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
画蛇添足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后,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
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
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
这壶酒就归他所得。
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
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狐假虎威从前,有只老虎抓到了一只狐狸。
狐狸说:“你不敢吃我!我是天上的神仙派来的!”老虎不信,说:“我一定要吃了你!”狐狸说:“如果你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老虎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吃掉狐狸。
狐狸说:“你要是不信的话,就跟我一起走,看大家是不是都怕我。
”老虎觉得有道理,就按照狐狸说的做。
结果,路上的动物看见它们都害怕得逃走了。
老虎信了狐狸的话,把狐狸放走了。
其实,野兽真正害怕的是老虎。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
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 ? 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
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鹬蚌相争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
”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走来,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自相矛盾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
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90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可以吗?”大家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小山丘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从这以后,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螳螂捕蝉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买椟还珠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
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曾子杀猪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少年中国说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年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孟母戒子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