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试卷9一、是非题1.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2.受体虽是遗传获得的固有蛋白,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3.普耐洛尔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可以激动血管β2受体而舒张血管,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
4.全麻药在使用期间,可能经过镇痛期,由于此时病人还具有意识,不在此期间不可进行任何手术。
5.苯妥英钠抗癫痫、抗心律失常的共同作用机制是降低细胞膜对Na+、Ca2+的通透性,抑制Na+、Ca2+的内流有关。
6.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物,可在脑内脱羧酶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能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临床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7.吗啡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镇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故临床广泛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等。
8.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但对强心苷中毒所致无效9.螺内酯和氨苯蝶定均通过竞争性阻滞醛固酮受体而产生利尿作用。
10.利尿药降压的初期机制是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
11.应用强心苷时忌与钙剂合用。
12.阿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产生降TC、LDL、VLDL作用。
13.铁剂与牛奶同服可促进铁剂吸收。
14.气雾吸入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哮喘的优点是:平喘作用可靠,局部抗炎作用强,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抑制作用,全身不良反应少。
15.硫糖铝在碱性条件下保护胃粘膜作用比在酸性条件下强。
16.甲状腺素为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激素,主要影响机体发育的早期阶段,故缺乏时,易形成“侏儒症”。
17.青霉素即能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又能预防流行性脑膜炎。
18.红霉素低浓度抑菌,高浓度可杀菌。
19.磺胺与碳酸氢钠合用是为了促进磺胺代谢。
20.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对G0期细胞也有一定杀伤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1.负荷剂量是A.一半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B.一半稳态血药浓度的剂量C.达到一定血药浓度的剂量D.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剂量E.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2.苯巴比妥可使氯丙嗪血药浓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苯巴比妥A.减少氯丙嗪的吸收B.增加氯丙嗪与血浆蛋白结合C.诱导肝药酶使氯丙嗪代谢增加D.降低氯丙嗪的生物利用度E.增加氯丙嗪的分布3.LD50是指A.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B.能使群体中有50个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C.能使群体中有一半个体死亡的剂量D.能使群体中有低于一半以下个体死亡的剂量E.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疗效的剂量4.新斯的明禁用于哪些疾病A.机械性肠梗阻B.重症肌无力C.术后腹气胀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E.术后尿潴留5.阿托品显著解除平滑肌痉挛是A.支气管平滑肌B.胆管平滑肌C.胃肠平滑肌D.子宫平滑肌E.膀胱平滑肌6.溺水、麻醉意外引起的心脏骤停应选用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麻黄碱D.多巴胺E.地高辛7.能促进神经末梢递质释放,对中枢有兴奋作用的拟肾上腺素药是A.异丙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多巴胺D.麻黄碱E.去甲肾上腺素8.普萘洛尔治疗心绞痛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扩张冠状动脉B.降低心脏前负荷C.阻断M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D.降低左心室壁张力E.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9.局麻药的作用机制是A.局麻药阻碍Ca2+内流,阻碍复极化B.局麻药促进Na+内流,产生持久去极化C.局麻药促进K+内流,促进复极化D.局麻药阻碍Na+内流,阻碍去极化E.局麻药促进Ca2+内流,产生持久去极化10.苯妥英钠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病灶本身异常放电B.降低细胞膜对Na+、Ca2+的通透性C.抑制脊髓神经元D.促K+外流E.阻断γ-GABA受体11.溴隐亭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A.选择性抑制中枢MAO-BB.抑制COMTC.直接激动D2受体D.抑制胆碱脂酶E.中枢性抗胆碱作用12.下列那种药能缓解氯丙嗪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A.苯海索B.金刚烷胺C.左旋多巴D.溴隐亭E.卡比多巴13.吗啡可用于治疗A.支气管哮喘B.心源性哮喘C.阿司匹林哮喘D.过敏性哮喘E.喘息性支气管炎14.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是:A.奎尼丁B.利多卡因C.巴地尔硫革D.胺碘酮E.普萘洛尔15.应用利尿药治疗心性水肿,错误的是A.过度利尿可导致重要脏器的缺血B.对于轻、中度心性水肿首选螺内酯C.严重心性水肿应用呋塞米D.与强心甘合用,应注意补K+\E.氢氯噻嗪和螺内酯合用可增强疗效,不降低血钾16.下列对于肝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用于体内抗凝B.不能用于体外抗凝C.为带正电荷的大分子物质D.可静脉注射E.口服无效17.糖皮质激素用于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抗菌素的抗菌作用B.提高机体的抗病力C.直接对抗内毒素D.抗炎、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耐受力,制止危重症状发展E.使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并促进其游走和吞噬功能18.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效药物是A.头孢氨苄B.青霉素GC.羟氨苄西林D.羧苄西林E.头孢呋辛19.TMP与SMZ合用的原因是A.促进吸收B.促进分布C.减慢排泄D.能互相提高血药浓度E.因两药药代动力学相似,发挥协同抗菌作用20.恶性肿瘤化疗后易复发的原因A.G1期细胞对抗癌药不敏感B.S期细胞对抗癌药不敏感C.G2期细胞对抗癌药不敏感D.M期细胞对抗癌药不敏感E.G0期细胞对抗癌药不敏感三、配伍题A.药物的选择性B.药物的两重性C.药物作用的差异性D.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E.药物作用的时效关系1.阿托品的解痉作用与口干便秘2.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A.表面麻醉B.浸润麻醉C.传导麻醉D.蛛网膜下腔麻醉E.硬膜外麻醉3.将局麻药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的局麻方法是4.将局麻药注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的局麻方法是5.将局麻药溶液注射到皮下或手术视野的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的局麻方法是A.磺胺嘧啶B.磺胺米隆C.磺胺醋酰钠D.磺胺甲噁唑E.柳氮磺吡啶6.用于烧伤及创伤后感染得是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药8.用于眼部感染得如沙眼、角膜炎是A.维拉帕米B.硝普钠C.普萘洛尔D.硝酸甘油E.硝苯地平9.通过阻断β受体产生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是10.通过释放NO产生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是五、名词解释1.首关消除: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2. 半衰期(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3.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4.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5.交叉耐受性: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出现耐受性。
6.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可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以系统反应性降低。
这种状态,称为“冬眠”。
7.充血性心衰:又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指在有充分的静脉回流的前提下,使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8.变异型心绞痛:由冠脉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绞痛。
9.化疗指数:衡量化疗药物临床药物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可以用LD50/ED50或LD5/ED95比值表示。
10.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肾脏排泄功能不完善,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喂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腹胀,吐奶,皮肤苍白和发绀。
六、简答题1.简述酚妥拉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学机制答:①扩张小A 外周阻力↓ 心脏后负荷↓ 心输出量↑②扩张小V 回心血量↓ 舒张末期压↓ 冠脉上传↑2.简述强心苷使心肌耗氧量减少的原理。
答:(1)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敏捷有力,使舒张期相对延长,作功时间减少,耗氧减少。
(2)强心苷使心脏射血充分,室壁张力显著下降,而室壁张力是影响心肌耗氧的主要因素,因此应用强心苷后心肌耗氧量显著下降。
(3)应用强心苷后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也会相应增加。
综合上述3点,心肌耗氧不但没有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3.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答:(1)消化系统并发症(2)诱发和加重感染(3)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4)心血管并发症(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6)其他:癫痫或精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4.试述四环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答:(1)胃肠道反应:口服:胃肠道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与食物同服可减轻。
(2)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原因:正常人的口腔、鼻咽、肠道等处有微生物寄生,菌群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生长繁殖,造成二重感染.(3)损害骨、牙齿:本类药易沉积于新形成的骨牙中,影响生长发育,引起乳牙出现荧光、变色、牙釉质发育不全、畸形或生长抑制。
(4)损害肝、肾脏长期大剂量口服/静注可造成严重肝损害,加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5)过敏反应:药热、皮疹等(6)VK、VB缺乏:抑制肠道部分细菌,使其合成障碍,引起缺乏。
七、问答题1.除神经支配的眼睛滴入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分别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答:毛果芸香碱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因此在去除神经支配的眼中滴入毛果芸香碱时,毛果芸香碱依然能引起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
而毒扁豆碱不能直接作用于M胆碱受体,它是通过抑制AchE活性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在去除神经支配的眼中滴入毒扁豆碱时,毒扁豆碱对眼睛不能产生与毛果芸香碱一样的作用。
2.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答:药理作用:1,对心肌的作用:①负性肌力作用。
②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①血管平滑肌,该类药物能明显舒张管,主要舒张动脉,对静脉影响较小。
②其他平滑肌,对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较明显,大剂量也能松弛胃肠道.输尿管和子宫平滑肌。
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①对红细胞,降低红细胞的脆性,保护红细胞。
②对血小板的活化有抑制作用。
5,对肾功能的影响,增加肾血流,排钠利尿。
临床应用:1.高血压。
2.心绞痛。
3.心律失常。
4.脑血管病。
5.其他,如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等。
3.论述利尿药的抗高血压机制。
答:用药初期:通过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产生降压作用。
长期用药:细胞外液容量仍有一定的减少;由于利尿作用的持续排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浓度降低,导致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血管舒张,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