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研究赵秋璐王立科摘要:城市滨水核心区是城市滨水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互动最强烈的地带之一,本文选取滨水核心区这一矛盾最集中地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求其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及相关问题,以期对今后大规模展开的城市滨水核心区城市设计与开发工作有所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将滨水核心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分解、归纳出影响其空间形态的六种最主要的因素,逐一分析其影响方式和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又分析了几种最能影响空间形态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原因及效果,试图将复杂的空间形态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并以新加坡Marina bay和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滨水区为例将组成要素进行类比,对比了两种类型的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并剖析了客观因素在滨水区空间形态形成过程中做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空间要素一.引言滨水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河区、滨江区、滨湖区和滨海区○1。
城市核心区是指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于城市其它地区,可以代表城市的形象○1。
城市滨水核心区就是以上两种概念的复合体,城市滨水核心区不但包含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且与其他城市核心区不同,为大众提供了行为的释放空间与可选择余地,可缓释形态结构过度复合造成的冲突,并可作为城市特色的一种主题元素,为趋同的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由于滨水核心区的独特性以及近年来人们对滨水区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空间形态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滨水核心区的设计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二.物质要素及要素组合结构根据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空间形态是研究形式的构成逻辑,把复杂的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要素,是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
因此,本文在进行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时,采用了要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要素分析以物质空间的基本元素及其类型特征的呈现为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滨水核心区的空间形态,提炼滨水核心区的片段得出本文所指的几大空间要素。
本文将影响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要素分为以下四大项六小项:2.1空间要素的组合结构 2.1.1紧凑型临水要素与城市主要活动要素紧密结合,以城市活动要素作为空间形态的核心,自然要素被最大程度的简化。
紧凑型以最集约的用地和空间,达到最大限度的产业聚集,滨水核心区空间要素临水要素 交通要素 生态要素 活动要素 水域 堤岸街道绿化景观建筑公共空间图3 紧凑型图1 空间要素组合示意(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图5 下曼哈顿滨水区(图片来源:百度搜索)是利用水面的开放性赢得经济效益的区域。
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滨水区一般是因为水体位于城市中心地价高昂,用地紧张,使得其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
例如巴尔的摩内港滨水区,是巴尔的摩著名的景区之一,以前是码头,翻新后成为一处集观光、娱乐和购物区于一体的游览区,内港综合了商业和多种娱乐设施,水边高楼林立,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公共空间。
2.1.2职能型要素之间的结合相对紧密,各要素得以充分展现。
职能型的特点是以滨水区的公共职能为主导因素,主要城市活动要素与临水要素有所分离。
绿化起到补充城市自然 要素,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多以公园绿地的形式出现。
建筑和绿化要素表现出很强的标志性和形象性。
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滨水区,一般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往往因较大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而引人注目。
(图5) 2.2构成空间形态的要素 2.2.1水域水域是城市最大的开放空间,也是滨水核心区的景观中心,是核心区的窗口和门户。
在设计中要首先考虑水体的特性,如水体的类型,宽度,流量及水质等图2 北望巴尔的摩内港全貌(图片来源:/F616425694.html )图4 职能型因素,其次水域作为空间要素的主体,要保证从水上或者对岸观赏沿河景观时水域与周边城市环境保持和谐。
卢元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曾提到人的视觉感受跟建筑物距离远近的关系:如人在距建筑物20-30米的距离时可以分辨出单体建筑物,而在1200-1350米的距离上只能看清楚建筑群及轮廓。
因此,应根据水体本身尺度对两岸界面进行设计,使水体以及滨水区成为联系城市而非隔离城市的场所。
2.2.2堤岸堤岸是用于保护河岸和堤坝免受河水冲刷作用的构筑物,是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广泛接受的堤岸设计原则:1.生态性:用自然的设计手法,达到满足防洪和景观生态两个目的,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使堤岸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满足人们渴求接近自然的愿望。
2.整体性:对岸线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线条的走向,在滨水沿线设置连续的绿化林带和休闲步道,丰富视觉景观效果。
3.步行优先:机动车道尽量布置在建筑外围,人行道接近堤岸布置或与堤岸结合布置。
4.共享性: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吸引人们接近水面。
2.2.3街道滨水区交通体系的建立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将人们从城市中心区连续不断的引入到滨水区,其次是在滨水区内部组织步行道路让人更容易接触到水或者水域的气氛。
因此,作为通向滨水区的途径,道路的格局、公共交通、站点、人行车行的组织、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影响滨水空间可达性,决定滨水区人气的重要因素。
根据街道职能的差别,可以分四级道路体系:以“路”构成城市的交通骨架,主要进行对外交通联系;以“道”联系城市各组团及开放空间。
两侧建筑界面需满足一定景观控制要求;以“街”承担城市组团生活性服务功能,注重人行和非机动车系统,街廓体现繁华,安全的城市意象,以“径”承担慢速、步行及观景需求,强调步行优先。
2.2.4绿化景观滨水绿化景观的设置,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滨水核心区的景观按其作用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城市化景观和生态化景观。
滨水核心区景观的设置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开放性,滨水景观要向全体市民开放;2.多样性,点线面相结合。
点—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艺术小品、古树;线—林荫道;面—绿化活动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3.亲水性,景观绿化与水面结合设计。
2.2.5建筑建筑是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作为空间要素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建筑物是提升滨水区活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根据对国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城市经济活力离不开“聚集”,城市第三产业有效聚集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前提,国外滨水核心区的建筑功能多形成以商业、游憩开发为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业态结构,建筑一般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通过功能的“复合”带来大量的“人气”。
国外滨水核心区建筑功能复合一览表下曼哈顿滨水区悉尼达令港巴尔的摩内港波士顿滨水区多伦多滨水区横滨21世纪滨水区新加坡Marina bay商业√√√√√√√办公√√√√√√√酒店√√√√会展√√√√√√剧院√√√√休闲√√√√√√√体育√√√√居住√√√√√其次,建筑群体布局决定了滨水区实体景观的城市意向。
城市的意向是指城市整体布局形态和结构以及由若干个空间标志节点和大环境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图6 多伦多滨水区天际线(图片来源:华汇资料)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天际轮廓线来表达,天际线的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天际线要轮廓清晰,有韵律感,对峰顶和峰谷有所控制,可在天际线的“高潮点”设置地标建筑。
二是纵深方向要有层次感,要形成”远、中、近“三个层次的建筑景观。
2.2.6公共空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满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活动场所,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土地和房产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3。
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爱好,提供宜人的尺度,创造特色的空间。
在开发时要注意整体性和连续性,提供必要设施,增加空间活力。
1973年SASAKI事务所为波士顿城里滨水区的重建区域规划1.8公顷的水滨公园。
它连接着市政厅广场和波士顿港。
她成为既满足滨水区居民交往生活的需要又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滨水图7 波士顿滨水区(图片来源:Google 地图)公共空间的成功典范(如上图)。
三.影响空间形态的因素城市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除了由上述要素组成之外,还受以下几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3.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地理环境,其中,对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是地形和气候因素。
地形对地区的形态布局及居民的生活舒适性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形对气候的也产生一定影响,通常地势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日照较弱。
滨水区的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
因为水是气温调节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河流、水池、雨水、蒸汽,城市排水及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都将影响城市的温、湿度。
水面升温慢,也不易降温,蒸发强烈,可以消耗城市很多热量。
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水的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3.2历史文化因素一座城市的厚重感需要历史文化的积淀。
历史文化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景观构成因素、区域社会构成、传统建筑物、街区人文历史等。
由于滨水核心区土地价值的昂贵,以及在城市中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当要注意文化的延续性,水边的传统建筑和遗迹是滨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人们生活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和城市的记忆应被视为城市永恒的标志。
四.以中外两个城市滨水核心区为例阐述其空间形态的异同及原因4.1两个城市的概况 4.1.1新加坡Marina bay1973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开发滨海中心(Marina Center ),作为城市中心办公、会议 和休闲等功能的延续。
2001年,新加坡开辟滨海区南部并规划为海湾地区的新中心,作为现有中央商务区的自然衍生部分,以应付现代商务需求,吸引顶级跨图8 新加坡河边传统风貌建筑与摩天大楼的对比(图片来源:笔者自摄)图9 新加坡Marina bay 全貌 (图片来源:.sg/)国公司转移到这里。
位于新加坡南端的Marina bay,面积约360公顷,是新加坡新的金融与商业区,为企业提供了优越的滨海办公地点,Marina bay地区的建设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加之这里设施齐全,结合了商业,休闲,居住,旅游与文化枢纽等多种功能的业态,成为充满活力和富有蓬勃朝气的工作—生活—娱乐的理想环境。
4.1.2于家堡滨水区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天津塘沽区海河北岸,三面临海河,规划占地面积约3.86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95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