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邮电通讯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消费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聚落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景观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语言及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叫人文地理学(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
2.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届购得一门近代科学被称为人文地理学。
3.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
(金其铭)4.研究人地关系地与系统的形成、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的科学。
(吴传钧)5.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张文奎)以上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达虽然不尽一致,但其基本观点却有相似之处,即: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关系的空间分布或低于系统。
其目的是要阐明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或者说,是从区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一)社会性人文象现实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自然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即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动态的观点。
(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源于地理学,确切的说是自然地理学的区域性,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极有鲜明的区域性,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面对着不同的劳动对象,采取着不同的劳动方式,因而创建了不同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如:我国的民居形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屋顶的坡度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
再如: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农业文化景观截然不同……(三)综合性综合性原则是地理科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
任何一种人文景观的形成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人文景观时,要用系统的、综合的观点,绝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也不能盲人摸象,否则便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其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设计学科的多元性,在研究方法上,即要运用传统的定性描述方法,不要运用历史法,图表法,实地考察法,资料分析法,同时还要尽可能使用新的研究手段,如:计量法,数理统计法,GIS系统以及卫片等,在学科方面人文地理学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甚至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否则便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文地理工作者。
张文奎先生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中,提出了四个特性:即1.区域性2.综合性3.统一性:是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统一与结合,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自然地理学基础,才能透彻的分析认为地理事象的科学分布规律,人文地理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达到人地关系的统一与协调。
4.预测性:古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埃拉托色尼则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被称为“地理学之父”。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一、因果原则二、综合原则。
三、范围原则。
在洪堡之后,经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拉采尔(1844~1904)等人的努力又创造出地理学的第三原则,即范围原则。
李特尔(德)是公认的近代科学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主要的外在动力有三:一是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使整个世界的轮廓完全呈现在人类面前。
二是科技革命的推动,对被称为“科学之母”的地理学的冲击。
三是其他学科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人文地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3.人文地理学由过去的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
如计量地理学、实证主义等。
4.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应用于人文地理学,极大地提高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工作效率。
如3S手段的应用。
5.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文化概念(一)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1832——1917)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由显性的和隐性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三)《辞海》1989年版下册4022页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教化的总称。
文化结构文化是有多层次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物质文化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的扩散某种文化一旦形成以后,便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或传播,人类早期的文化扩散主要是通过士兵、商队、船队、使者等向外传播,因而速度缓慢。
而现在的文化扩散可通过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其速度十分迅速。
扩展扩散文化传播和扩散有两种重要形式: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使该文化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往往是跳跃式的,宗教传播常采用此种传播形式。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地域单元语言2.划分指标:划分形式文化区的主要指标是教3.形式文化区的主要特征是存在三个环带:即核心地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该文化区的几何中心。
外围地区:该文化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过渡地区:与相邻文化区的界线是带状的。
功能文化区(又称异质文化区):按行政或某种职能划分的文化区被称为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不要求区内文化特质全面的一致性,因而又称为异质文化区。
而常常是政治、社会与经济职能的辐射区。
如: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主教区、一个选举区、一个农场等都可划分为一个职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相比,也有一个核心区,但其边界并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而是一条准确的线。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不同,两者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实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
乡土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职能文化区的差异性:乡土文化区与职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质的一致性。
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说。
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美国人文地理学家苏尔的定义)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单位内,各文化层次以及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人地关系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世界上各种人文现象的决定因素,一切社会现象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代表性人物,拉采尔和森普尔。
评价: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决定,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无庸置疑,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确实有及其重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人和生产力的公布、房屋形式、种族特征等)便认为人类活动完全受自然环境决定,完全受制于自然力,显然是不科学的,这种理论容易使人走上地理宿命论的道路,甚至掩盖了人地关系的实质性矛盾(供、求矛盾),因此该理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可能论认为: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
同样的环境可以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与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代表性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其学生白吕纳。
评价:可能论是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认识人地关系方面的巨大进步,该理论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的作用,认为不能用环境控制解释一切一生现实,把人地关系的重心辐射了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承认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也有生理适应能力,而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这与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的有机体牌被动地位的观点截然不同。
(三)适应论(协调论、和谐论)适应论认为:人地关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该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各国学者的认同和发展随即又延生了和谐论。
代表人物: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罗士培)(四)生态论1927年,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地理学应称为人类生态学(因此其观点又被称为生态论)其观点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点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人是中心论题,一切其它现象只是当是他们涉及人和他们的反应时才予以说明。
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
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五)环境感知是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
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简言之,环境感知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下的人群所形成与该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意识。
如:许多宗教(或某些地方)把自然灾害当作神对居民的惩罚,因此为避免这种灾害发生,常采取抚慰神的办法(如:河伯娶妻西门豹的故事)(六)文化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在现代技术教育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了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而人又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文化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