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导联系统PPT课件

心电图导联系统PPT课件

.
四、扩展的导联
V1'~V6'导联:探查电极分 别置于V1~V6 上一肋间, V1〃~V6″导联:探查电极 分别置于V1~V6 上二肋间, V1'~V6'导联:探查电极分 别置于V1~V6 下一肋间, V1″~V6″导联:探查电极分 别置于V1~V6 下二肋间, 适用于心肌梗死、身躯高大
.
五、简化的导联系统
aVR
aVL
aVF
.
2. 加压肢体导联
改良后的Goldberger中心电端: aVR导联为(LA+LL)/2 aVF导联为(RA+LA)/2 aVL导联为(RA+LL)/2
aVR导联为右上肢与改良Goldberger中心电端的电位差 aVR=RA-(LA+LL)/2=-(Ⅰ导联+Ⅱ导联)/2 aVL导联为左上肢与改良Goldberger中心电端的电位差
III导联:左下肢与左上肢之间的电位差(LL-LA) 左下肢电极板连心电图机正极,左上肢连负极
.
1. 标准导联
导联轴: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连线,接心电图 机正极侧为正,接负极侧为负。
I导联
II导联
III导联
Einthoven法则:任一时刻,Ⅱ导联=Ⅰ导联+ Ⅲ导联 (LL-RA)=. (LA-RA)+(LL-LA)
aVL = LA-(RA+LL)/2 =(Ⅰ导联-Ⅲ导联)/2
aVF导联为左下肢与改良Goldberger中心电端的电位差 aVF=LL-(RA+LA)/2=(Ⅱ导联+Ⅲ导联)/2
在心动周期每一时刻:aVR+aVL+aVF=0
.
3. 胸前导联
胸前导联测量的是各胸前电 极与Wilson中心电端之间的 电位差, Wilson中心电端以肢体电极 为基础计算出一个新的参照 电位,等于RA、LA、LL电 极电位的平均值,即 WCT=(RA+LA+LL)/3
.
5.胸壁导联系统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的心电变化 V1~V6反映室间隔、前壁、前侧壁的心电变化
右肺
左肺
左房 右房
左室
胸壁
.
V1 右室 V2 V3 V4
V6 V5
6. 电极位置
Einthoven最初通过四个肢体电极定义了额面肢体导联。以右 下肢电极作为电学参照可以改善共模抑制比消除不必要的噪音 肢体导联的电极连接在手腕内侧和脚踝上,同时病人头下垫枕 仰卧 常规12导联的记录,1975年,AHA推荐4个肢体导联电极放在 远离肩膀和臀部的远端(当时认为电极不一定必须放在手腕和 脚腕处)。但试验证明,电极放在肢体不同的部位可以形成不 同的心电图,特别是电极放在左上肢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电极沿着肢体放置的位置可以影响心电图的电压和间期, 尤其是肢体导联
使用躯干电极位置记录的波形不同于标准12导联记录心 电图。
电极在身体位置不同影响心电图 躯干电极无法提供标准的肢体导联,中心电端的失 真变化会影响加压肢体导联和心前导联。 常规心电图相比,Mason-Likar导联系统对QRS波 群形态的影响比复极更大。
.
注意事项
肢端电极放置在躯干所记录的心电图不能被用来与常规 心电图相互交替使用进行连续比较。 检查婴幼儿时必需评估肢体导联放置于躯干对心电波形 振幅和间期的影响。 使用躯干肢体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必需清楚标明。
.
二、常规12导联
标准导联 (I、II、III) 加压肢体导联 (aVR、aVL、aVF) 胸前导联 (V1~V6)
.
1. 标准导联
I导联:左上肢与右上肢之间的电位差(LA-RA) 左上肢电极板连心电图机正极,右上肢连负极
II导联:左下肢与右上肢之间的电位差(LL-RA) 左下肢电极板连心电图机正极,右上肢连负极
新生儿和儿童中用躯干肢体导联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 成年人中记录的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 坐位和立位记录的心电图不等同于标准仰卧位心电图。
.
四、扩展的导联
右胸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侧胸壁(V3~V6对 应部位),用V3R ~ V6R表示,常用于右室肥 大、扩大、右室梗死、右位心及心脏移位等 后胸导联:V7探查电极置于左腋后 线、V8左肩胛线、V9后正中线,与 V4同一水平,常用于左室肥大、心 肌梗死或心脏移位
.
七、食管导联
食管位于心脏后方,大约在其 长度3/4处与左房后壁相邻, 再向下靠近左室 单极食管导联
正极-食管电极导线 负极-Wilson中心电端
双极食管导联
正极-食管电极导线端电极 负极-食管电极导线环电极
.
躯干不均一性限制了从EASI导联系统合成12导联心电图的准确性 人工合成心电图的波形间期和振幅可能不同于相应的常规心电图 EASI导联合成的12导联心电图对复极变化监测的准确性 还需验证
.
六、改良的CL导联(MCL导联)
常用于心电监护导联 MCL1导联为改良的左臂胸1导联
正极—V1位置 负极—左锁骨下窝 地线—右锁骨下窝 有助于鉴别室内差异性传导和室性早搏 MCL6导联为改良的左臂胸6导联 正极—V6位置 负极—左锁骨下窝 地线—右锁骨下窝
.
Frank导联系统可产生心向量的正交的X、 Y和Z轴成分,
这些正交成分可以被合成三维心电向量 环并被展示在二维平面上(额面、横面 和矢状面);可以像心电图一样用电压 -时间记录的方式直接检测。
大量的正交导联数据转换可被用于生成 人工合成的12导联心电图
推算中使用的通用的转换系数常常不能 满足躯干形态和阻抗异质性的个体变异。
.
电阻 中心电端
RL
F 电阻
电流计
VR连接方法
2. 加压肢体导联
Goldberger对“单极”肢体导联进行了改进,在描记某一肢 体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就将那个肢体的导联与中心电端切断, 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即aVR、aVL和aVF导联 连接方式
aVR:探查电极-右手腕内侧,中心电端-左手腕+左下肢 aVL:探查电极-左手腕内侧,中心电端-右手腕+左下肢 aVF:探查电极-左下肢,中心电端-左手腕+右手腕
应用数学原理从简化的导联系统可以构建一个人工合成的12 导联心电图 1. Frank导联系统(需要7个电极):
其中5个应用在第五肋间与胸骨左缘交叉的水平面定位点: A点位于左腋中线 C点在左胸壁前部E点与A点中间, E点在胸骨前面中间, I点位于右侧腋中线, M点在后背部脊柱中间。
H点位于后颈部与躯干连接处 F点位于左足部。
.
3. 胸前导联
V1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在V2和V4连接线的中点 V4在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 间相交处 V5在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在左腋中线V4水平处
.
4. 额面导联轴(Bailey 六轴系统)
将3个标准导联和3个加压肢体导联轴保持原有方向不变,角 度不变而移至0点处,得到的辐射状几何图形,称为Bailey 六轴系统(虚线负,实线正)
-aVR
.
4. 额面导联轴( Cabrera 排序法)
Cabrera(或称有序)排序法按照解剖学渐进排列额面导联,使 其类似于心前导联从V1到V6的顺序一样而更符合逻辑和次序。 右→左依次为Ⅲ、aVF、Ⅱ、 -aVR、 Ⅰ及aVL导联。 额面肢体导联反映的是额面、下壁 、 前侧壁及室间隔上部心电图变化。 Cabrera排序法有助于心肌梗死的空 间定位及计算额面电轴。
心电图导联系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立群
.
一、导联的定义
心电图记录的是随心动周期变化的体表特定位置的电位差。为 测定电位差并利用其描记产生心电波形而连接在人体的电极对 称为导联,导联实指电极与心电图机的连接方式和描记方法。 根据电子学测试原理,任何心电导联系统本质都是双极导联。 构成导联的电极对可以直接由置于人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极 组成,也可以由数个电极组合成2个电极中的1个。
.
6. 电极位置
.
三、Mason-Likar导联系统
做运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时,将肢体导联电极放置在 躯干部位可以减少由上、下 肢体活动造成的噪音干扰。 Mason-Likar导联系统将上 肢电极放在锁骨下窝中部到 三角肌的插入部位,左下肢 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上肋缘与 髂嵴之间的中部。
.
三、Mason-Lika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联系统
2. 加压肢体导联
Wilson “中心电端”:把安放在右上肢、左上肢与左下肢 的电极连通,为了消除皮肤阻力的干扰,在每根导线上各加
上5000Ω的电阻,中心电端(WCT)的电压接近零。
WCT=(RA+LA+LL)/3
电阻
“单极”肢体导联 将探查电极分别置于右上肢、 左上肢及左下肢,与心电图 机的正极连接,负极与中心 电端连接起来 缺点:记录的波幅小
.
额面
五、简化的导联系统
2. EASI导联系统(简化为5个导联 电极):
E点、A点和I点同Frank导联系统 S点位于胸骨中线顶部(胸骨柄) 还有一个接地的参考电极提供垂直 方向的信号
除了正交数据外,EASI导联系统 还需要使用转换系数以生成人工合 成的12导联心电图。
.
五、简化的导联系统
EASI导联系统应用于心电监护患者 不需要肢体电极,允许患者四周移动并免除心电信号中难以容 忍的干扰 不需要确定肋间间隙并且可以避开乳房,相对简化了电极放置 的解剖学定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