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2.研读课文第三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 学 程 设 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4.概述课文大意。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研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
3.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指名学生回答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二、资料展示
1.《左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内容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作业布置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1、目标达成情况:
2、满意之处:
3、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研习第一段。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
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
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4.内容梳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
名篇。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 教案
章节
第21课
课时数
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曹刿论战
第几课时
1、2
讲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