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专项一《送别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专项一《送别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专项一《送别类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

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

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

可以说,这是阅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一、送别类别1、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写法特点送别诗在写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

前者就是借景物来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绎来抒发情感(这主要体现在词中)。

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即诗人或者诗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物、他景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法。

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诗歌中,诗人在最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不但叙写离情,而且主要在于激励友人。

可以说,诗人在凄清缠绵、低回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给有人以积极的鼓励,在鼓励中抒发了离愁别绪。

2、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将自己或者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说理抒发和表露的一种抒情方法。

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1)以喻显情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这浩浩荡荡东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诗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深刻,给人无尽的回味。

(2)借酒抒情酒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特殊抒情“物”。

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

可以说,就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饮酒送别源于古代的“祖道”仪式。

所谓“祖道”就是通常说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

发展到后来,“祖”就逐渐被“饯”所取代。

在诗歌中,“酒”是诗人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诗是内核和本真。

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接着三四句写了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

送别诗总要表现离别。

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诗人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劝酒辞就表达了对朋友最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3)借物表情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法。

这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送别诗中常用“物”即审美意象主要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如,杜牧的七绝《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歌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描写别情。

然而,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倾向在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

正如《诗歌艺术鉴赏》中所说:“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这里,因为诗人以伤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蜡烛,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流泪。

诗人借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感情。

(4)借景抒情在诗歌中,写景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为诗歌词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如,唐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歌不仅以山水、人物、动人形成画面,而且诗人以画外的形象出现,使读者回味不尽。

可以说,诗人在作笔于实,虚处藏神中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特别是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勾惹诗人的归意。

诗人在优美而自然的环境中寄托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要注意,送别诗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三、思想内容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

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

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四、常见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空间意象: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