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摘要:当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和完善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伴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而产生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音乐教育也随之出现,相关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出现,对我们如何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模式,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中小学是一个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与欣赏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中小里让学生正确的有效地接触到音乐的真正灵魂对于一个孩子的人格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有效地教育方式具有着迫切重要的作用。

目前,仍然有大部分人片面的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这一现状极大地阻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的开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迫切的需要改观。

关键字:一、前言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抓好中小学生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百年大计。

中小学生除了学习政治、德育、语文、历史、科技之外,还须开设艺术教育课程。

而在艺术门类中,音乐特有的审美功能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

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能得到美的感受与享受(从生理感官到心理反映),从而达到增强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同时,音乐又会对人体的神经、肌肉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敏捷反应力、综合分析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创造才能和表现能力的发挥。

因而音乐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美好情操的有力手段。

中小学生正是人生重要的发育生长期,用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适合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健康、高雅、积极向上、抒情优美的音乐伴随他们的成长,无疑是对青少年最好的精神培育和滋养。

因此,搞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搞好整个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片面的观点: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的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的甜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是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这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致。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方面,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谱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既超出学生的现有的接受能力,也超出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

三、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瓶颈自新一轮的课故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那种曾存在的诸如:不开课或者开课不足的现象也很少有了,人部分的学校也都有了专职的音乐教师来进行教学。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很多的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还停留在无效或低效的状态。

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1、中小学音乐教材频繁更换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采取了九年义务教育一贯的教材编写原则,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编写应该符合本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逻辑顺序性和知识系统性,不能割裂开来。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应该在编写教材之前安排好每一学年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且注意它们的内在连贯性,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符合教材的各种音乐作品和素材。

这样就能让纷繁的教材有统一的科学性和自己的特色。

教材的频繁更换,对音乐教学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严重影响了原本就脆弱的音乐课的地位,让学生认为音乐课根本就不受重视(其它课程是不会这样频繁更换教材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不重视,我们重视也是起不了作用的。

教材的征订原本就应该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慎重选择,一旦决定就不要随意更换,更何况是一学年或一个学期就更换一次。

这样只能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受到影响,让它在低效甚至无效的底线上徘徊。

2、中小学音乐教育各学段的衔接不流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它的主干是分层面、领域、学段呈现的。

其中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了四个领域:感受和鉴赏、表现、创造、音乐和相关文化。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1—2年级、3—6年级、7—9年级等。

和其它的譬如数理化的学习是一样的,学生学习音乐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顺序来实施切合实际的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分布的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且前一个学段的知识是后一个学段学习的基础,后一个学段的提高就是建立在前一个学段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在前面的学段中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给下一学段的音乐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很多学生本应掌握的问题都需要重新讲解,这不仅延缓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速度,更让学生在音乐提高方面没法实现。

而且如果初中阶段把很多的时间放在补充前面学段的基础知识上,那么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没办法掌握,到了高中的音乐鉴赏阶段就没法实现了。

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根本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只能重复在低效或无效的状态。

3、应试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一直也没有实现过,倒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这些年来,尽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怎么也还没到和数理化平起平坐的地步。

和以前一样,不管是音乐老师还是音乐课,遇到“他们”和“它们”都要让路。

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靠的不是学校的重视,当然更不是分数的标准。

靠的应该是音乐教师自己的责任感,如果音乐教师本身没有责任感的话,音乐课开再多的课时都起不到作用。

因为音乐教师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就没有分数的压力,在学校的地位也相应没有什么重要,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也仅是参加比赛弄弄门面而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音乐教师没有责任感是很难坚持高质量的教学的。

而且,任何一个学校,只要是分数还是评判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情况下,都不可能把音乐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这是导致中小学音乐教育低效的最致命因素。

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可行的改革思路中小学音乐课程究竟应该怎样改革才能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呢?我认为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基础性。

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按照中小学音乐能力发展规律建立音乐知识技能体系。

那些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丧失音乐学习自信心、具有较高难度的、且中小学生又无需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二,开放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在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立、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为教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

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及定时间、定地点的分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

第三,科学性。

中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建立能科学地反映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作为普及的、普遍的、音乐基础素质教育特点的独立、完整的国民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

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并能很好地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科技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音乐教材形式,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音乐。

此外,要注意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四,实践性。

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意的、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快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五、总结中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培养音乐人才的重任,音乐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现代化,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多媒体搞好教学。

增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贴近学生,让中小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审美教育、智能教育、体育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对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只有从根本上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地重视起来,找出问题和不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参考文献:①袁洪江:<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学现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06期②何干平:<探讨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江西教育2005年4B期③扎咏:<略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J]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02期④杨春华:<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8期⑤郑颜文:<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期⑥刘元平:< 挑战与应对:对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⑦谢征:<农行学校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 [J]美与时代2004年07下期⑧陆明霞:<挖掘教材的审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J]浙江省群众艺术馆2009年第08期⑨刘毅飞:<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思> [J]美育美学研究2009年第09期⑩王芳:<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育改革的构想> [J]江西教育2004年第2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