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全品月考试题五(课标生物A卷)

高三全品月考试题五(课标生物A卷)

2014届高三4月12日考试题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3.(201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右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5.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6.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7.对某地区引入的一种生物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

那么,下列与2004年至2006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8.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阶段开始时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B. 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9.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右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得不足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1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11.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D.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12.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13.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杀灭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16.某同学做了如下的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2)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2009豚草0.3 0.6 1.1 1.5 2.3狗尾草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A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标志重捕法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可以推测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会减弱18.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与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19.下列说法与图示不相符的是()A.若A表示血糖的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B.若A表示甲状腺的浓度,则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C.若A表示血液中的CO2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D.若A表示轻度污染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则B可以表示微生物的数量20.最近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B.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21.(15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下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22.(15分)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6710乙种群01203210450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至少两种)。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23.(10分)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各项调查研究。

请分析回答。

(1)通过调查,绘制出如右图所示能量关系.该调查共涉及了个营养级。

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主要原因是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的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利用。

根据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

(2)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湖泊中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下表.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ug/Kg鲜重) 0.0028 0.027 0.022 0.35 0.37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且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则它们构成的食物网为。

(3)调查发现,该湖泊目前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建立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

下图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示水流方向)。

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 ,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