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笔记.ppt

毛中特笔记.ppt

• 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十一届三中全,邓小平提出 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 期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 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又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来制 定规划。原因是:【1】有了一定的改革开放中的经验【2】继续改革开放必 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解决对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的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初 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的回答了什么是和怎么建设初级阶段中特的政治, 经济,文化。十六大指出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提高现 在的小康是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处于初级 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基本矛盾没有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笔记(六)
• 一.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 二.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三.发展战略
一.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 (一)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二)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 (三)长期性
(一)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马恩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对第一阶段没有进一 步分析。列宁把第一阶段成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分为初级形式的和发达 的。1956年,知识分子大会,毛泽东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 全建成。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的和比较 发达的。前一阶段的时间更长。
•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 两步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阶段,两步走到小康社会。三步走 1981-1990翻一番,1991-2000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目的 具体化为可行的步骤。
• 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科学发展的政治 保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基本纲领1
• 建设中特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又好又快,人民共享。
• 建设中特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安定,廉洁高效,团结和睦,生动活泼
(三)长期性
• 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 成,初级阶段至少100年。长期性,是由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所决定 的【1】历史条件是指我们从半殖半封的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 会主义【2】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基础,是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 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提高而不断提高的。所以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 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发达,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
• 建设中特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道德,文化, 纪律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阶级好人民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十七大:【1】经济显著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 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体制障碍依然 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总体小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 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 绩,农业,农村落后局面为改变,减小城乡,区域差距任务艰巨【5】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需求仍有差距,政治体制改革需 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增 加,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增加,社会结构,组织 形式,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 大,国际竞争激烈,可以预见的风险增加,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 高。
二.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一)主要矛盾 • (二)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三)基本纲领
(一)主要矛盾
• 揭示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初 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 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的意义
• 建设中特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最大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合乎实际 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离开社会主义,也不是退回去补“资本主 义的课”,而是脚踏实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中国真正活跃 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总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 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 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强调认清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妄自菲薄, 自甘落后,也不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 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 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以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 自觉的把中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基本特征
• 十三大: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 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的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 建立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阶段;全民奋起,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 十五大:逐步摆脱不发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基本特点,逐步缩 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基本任 务
(三)基本纲领2
• 实现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最 好纲领在每个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一个行动纲领,就是在特定历史阶 段的最低纲领。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创造条件。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方向与道路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 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三.发展战略
(二)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 1.科学含义 • 2.基本特征 •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的意义
1.科学含义
• 十三大,两层含义:【1】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 离开【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者是性质,后者是发展程度。二者结合构成 了一个科学概念,才能深刻的把握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性质 认识了,但没有认识发展程度。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 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继新民主主义社 会一个新的时期。它们的区别在于:经济基础上,公有制都是领导地 位,但社会主义同时是主体地位;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也不 同。后者是为前者过渡的历史阶段
• 坚持党的基本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前者保证正确方向,后者赋予时代内涵。前者是立国之本,党和国家 的政治基石。后者是强国之路,发展的活力源泉。二者相互贯通,依 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 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 化是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的。
• 初级阶段,由于国内,国外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 范围内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可能激化。
(二)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1
• 1978年,三中全会前夕-1978全会-1980十一届五中全会-1981六中全 会1986十二届六中-1987十三大明确指出
•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奋斗目 标。【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现代化 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 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 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 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揭示了中特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奋斗目的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 量。
•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奋斗目的的根 本立足点
(二)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2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新时期最根 本的拨乱反正。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十七大在十六大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 的协调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 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 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参与政治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层 民主制度。【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核心价值 体系深入人心,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 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合理有效的分配收入格局基本形成【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 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 形成较大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