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作文教学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存问题的现状,从多方面观察、思考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学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它的本质,过程及作文教学法等,广大教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验,教研。

有的提倡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就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的现状来看,横向区域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大城市(市区)、一般城市(市区)作文教改推行较快,成效显着,县乡镇和最基层的农村中学就要慢得多,甚至原地踏步。

纵向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作文教学与阅读共同构成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但人们对写作教学改革的关注远远不如对阅读教学那样广泛面深入。

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思考,对存在的问题作粗线条分析,试图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求教方家同仁,谋得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问题现状1、从教师方面看(1)思想上。

轻视写作教学。

大部分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为上好一节阅读课,不惜花费时间找材料,写教案,详分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但一到上作文课,心里便一片茫然,敷衍了事,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作文教案。

另外,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认为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做,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

系统计划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

而所出的题目“老化”现象严重。

如《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件难忘的事》等等。

部分“文学化”的倾向,也使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如以“圆”为话题,引导学生由圆想到与“月”有关的诗文韵味,或想到“涟漪”,引发屈原投江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试题化”现象,也让多数学生不感兴趣。

中考考什么类型的题目,往往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点。

(3)指导上。

常规作文练习,多写于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

批语见“红”,分数醒目。

学生看重的就是分数的高低。

作文评讲课上学生可欣赏“优秀习作”,可鉴一些作文技巧,诸如文体、选材、结构、语言等。

2、从学生方面看(1)心理上。

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

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背上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

大部分空调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

少数同学,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的心态。

另外,还有一些异类文章。

(3)语言上。

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

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通。

二、问题分析1、教育思想上的片面化。

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强调统一,过于追求高标准,惑视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和中学作文是基础性教学的要求。

统一本是一件好事,但统一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别是在作文领域里,统一量化作文教学任务,详批详改不得少于7篇等,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加重教师的负担。

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

错别字过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

若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取法于上”,无异于拔苗助长。

2、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即为应付考试。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教育一切围绕考试转,只要学生考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

写作教学也当然如此,只要能让学生应付考试,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别的对写作来说较长远才能发挥作用的往往不去做。

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音体美可一缩再缩,地理,生物每周分别2节课,有的学校平时交给教学、外语,会考时才集中学习。

学生的课外活动,除大扫除比较正常外,许多时候成为课表的内容形式。

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管束下,很少有空光顾自己喜爱的书刊,很难有机会享受现代媒体带来的丰富知识信息。

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味,较多地在“试卷”上慢慢感悟。

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学生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内容大都空泛虚假。

3、教学方法的保守处理应试教育暂时客观存在的现实,使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上,亦步亦趋,偶尔尝试一些新做法,但不敢坚持,不敢广泛推广,他们宁可保守传统,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为目标,教他们理论知识,简易操作的技巧,千篇一律的格式,千人一面的内容,无病呻吟的情感。

更有甚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他们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如何拼凑讲得头头是道,并且详析评卷教师的心理:天热,工作量大,评卷教师不会把全篇文章看完,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会细看。

另外,近年来话题作文又倍受青睐,“类”与“型”的概念被师生们所接受,背几篇范文,临场“仿写”偏题可能较小,得高分可能较大。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4、学生缺乏对真实的生活体验。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相对安定舒适,又被家人宠爱,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又受到书刊、影视中不良文化的影响,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对生活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作文理念。

三、对策研究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存的问题,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作文教改的进度,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

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

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常识:(一)教育是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去瞎搞,断无出路。

(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促进大面积学生的提高,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国家教委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求。

改变应试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去做。

(1)初中作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人文素质)写“言”(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体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书等常规的语文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学生的作文,能体现出他(她)对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或现象所持的态度、感情和价值观。

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中的立意、选材及表达。

因此,要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就必须得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2)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语文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应该服从整体发展的需要,通过某种手段、途径有机结合,取得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协同发展的最优效果。

那么,写作技能和人文素质是怎样的关系呢?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情、理、志,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学生的写作,正是要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观体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品质,迫使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判断通过一定的形式技巧表现出来。

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乃至语文训练)过程中,不能理解、接受、内化这些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理解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也不可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写作技能不能独立地进行,它要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在整合的思想下,与基础知识训练,与课文理解和读写训练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书读顺、读好,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重视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促进由读到写的迁移。

要有意识地把写作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笔习惯。

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一个人的素质蕴含,表现他写作技能的提高。

“言为心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过程,应该能服从于表现出他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发展轨迹。

我们教师也必须立足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观,通过完善新的作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写作题材的多样化,使作文面向生活实际。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

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

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4)以尊重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活动。

作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是学习性的,而不是如作家写作那样的创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作文训练中,我们常按课文的要求进行课堂作文训练,这类作文按年级按文体各有不同的要求,系统性、规范性强,此类作文对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打底子的,鲜有出色的凸现个性之作。

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因此,除课堂作文训练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

自主写作,即学生主动实践写作练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