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食品褐变
2、分子重排 N-葡萄糖基胺经过阿马道莱(Amadori)分子 重排生成氨1-氨基-2-酮糖(果糖基胺)
目录
酮糖(例如果糖)、可与氨基化合物生成N- 果糖基胺,再经海因斯(Heyenes)分子重排葡糖 基胺
目录
(二)中间阶段
果糖基胺可通过几种途径进一步发生反应。 1、果糖基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Hydroxymethyl furural,HMF),又叫5-羟甲基-2-呋喃 醛。HMF的积累与褐变速度有很强的相关性,
♫ Maillard反应可分为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终 止阶段
目录
啤酒酿造、面包焙烤过程发生了Maillard反应。
目录
目录
(一)初始阶段
包括羰氨缩合和分子重排两种作用。 1、羰氨缩合 还原糖(例如葡萄糖)与氨基化合物缩合成薛 夫碱(Schiff′s base),然后环化为N–葡萄糖基 胺。
目录
HMF积累后不久就可发生褐变。用分光光度计
测定HMF积累情况可作为褐变速度的指标。
目录
目录
2、果糖基胺脱去胺残基重排生成还原酮( reductones) 果糖基胺经几步反应先生成二羰基化合物, 再转变为还原酮类化合物。还原酮类比较活泼, 它可裂解为较小的分子如二乙酰、乙酸、丙酮等
;还原酮亦可进一步与胺类缩合。
目录
2、生成黑色素的聚合作用。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MF及其衍生物、二羰
基化合物、还原酮类、醛类等,进一步随机
缩合、聚合,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色素,称为
类黑色素(Melanoidins)或类黑精。
目录
(四)Maillard反应的影响因素
1、食品原料的成分
♫糖类化合物: 单糖>双糖;醛酮>酮糖;五碳糖>六碳糖;
目录
(三)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
♫ SO2及亚硫酸盐溶液在微酸性(pH≈6)条件 下对PPO的抑制效果最好,起作用的是游离的 SO2。 ♫ SO2抗褐变机制:抑制PPO活性,把醌还原 为酚,与羰基化合物加成而防止其聚合。
目录
目录
(四)驱O2
将去皮切割后的水果、蔬菜用清水、 糖水或盐水浸渍,或用真空将糖水、盐水 渗入组织内部,均可驱逐组织中的空气。 亦可用较高浓度的抗坏血酸溶液浸渍。
褐色物质。若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醛
类物质还可与其发生Maillard反应。
目录
♫糖类热解还产生风味物质,如麦芽酚、异麦 芽酚等,具有焦糖香。
♫焦糖是一种胶态物质,具有等电点,不同工 艺的焦糖等电点亦不同,多在pH3.0~6.9之间 。应用焦糖色素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等电点,例 如在pH4~5的饮料中,若使用等电点pH4.6的 焦糖,就会发生絮凝、混浊以至沉淀。
目录
赖氨酸
Lysine, Lys, K
ε
δ
γ
βα
ε-NH2
目录
2、温度
♫褐变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30℃
以上褐变较快,20℃以下褐变较慢。 温度每差10℃,褐变速度差3~5倍。 ♫酿造酱油时,提高发酵温度,酱油色
泽加深,这是因为发酵液中Maillard反
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速。
目录
3、水分含量
目录
♫酶促褐变底物: 绿原酸、咖啡酸(桃、苹果等水果)
3,4-二羟基苯乙胺(香蕉)
儿茶素(红茶) 花青素、黄酮类、鞣质等
目录
三、酶促褐变的控制
(一)热处理
♫热烫、巴氏消毒等热处理能使PPO失活。热
处理的温度、时间须适度。
♫不同来源的氧化酶对热的敏感性不同,但90
~95℃加热7s可使大部分氧化酶失活。
目录
思考题
1、什么是酶促褐变?并谈谈控制酶促褐变可采取的 措施。 2、什么是非酶促褐变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并谈谈 控制非酶促褐变可采取的措施。
目录
目录
四、其它与褐变有关的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L -抗坏血酸+O2→脱氢抗坏血酸+H2O,脱氢抗
坏血酸脱羧形成羟基糠醛后聚合成黑色素。
过氧化物酶可催化酚类化合物氧化,引起褐
变,也可将抗坏血酸间接氧化。
柠檬、柑桔、葡萄柚、醋栗、菠萝、 番茄、南瓜、西瓜、番瓜等,因缺少诱发 褐变的酶,故不易发生酶褐变。
注意:天然色素之一,无毒素,加铵盐制成的焦糖含4-甲基 咪唑,有强致惊厥作用,含量高时对人体有毒,我国卫 生法规定添加量不得超过200 mg/kg。
目录
(二)活性醛的形成
糖在强热作用下裂解生成一些醛类
物质,例如糖醛、羟甲基糠醛等。醛类
物质性质活泼,故又称活性醛。醛类物
质可经过复杂的缩合、聚合反应生成黑
目录
二、酶促褐变的机制
酶促褐变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 合物的结果。
生成的邻-苯醌类化合 物会进一步发生不需 酶催化的系列氧化反 应,最终聚合形成黑 色素(Melanin)。
目录
♫ 例,马铃薯切开后褐变:底物是酪氨酸( Tyr),起催化作用PPO又称酪氨酸酶。
上述反应也是动物皮肤、毛发中黑色素形成机制。
目录
第二节 酶促褐变(Enzymic Browning)
目录
一、引言
♫生物组织受到机械损伤(如切开、去皮、压伤、 振动、磨浆、榨汁等)及处于逆境(如高温、冷冻 等)时,组织表面或内部发生变红变褐现象,称为 酶促褐变。 ♫不期望的酶促褐变:香蕉、苹果、桃、马铃薯、 蘑菇、虾和人类(雀斑) ♫期望的酶促褐变:红茶、咖啡、可可豆、梅干。 ♫酶促褐变主要酶: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 和过氧化物酶等氧化酶类。
第九章 食品褐变(Browning)
目录
引 言 第一节 非酶褐变 (No-enzymic Browning) 第二节 酶促褐变(Enzymic Browning)
目录
引 言
♫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变红、褐、 黄等变色现象,统称为食品褐变。 ♫面包、蛋糕、咖啡、肉块等食品经焙烤或烧烤后, 产生了诱人的焦黄色至红棕色,同时形成浓郁的 香气; ♫香蕉、苹果、土豆、茄子等受伤或切开后,伤口 或切面逐渐变红褐; ♫啤酒、酱油、醋在酿制过程中颜色逐渐转为红褐 色;奶粉、蛋粉在加工贮藏过程的褐变等。
♫中等水分含量(约10%~15%)时最
易发生,完全干燥时反应难以进行。
♫奶粉、冰淇淋的水分应控制在3%以
下才能抑制其褐变。液体食品含水量 高,溶质浓度低,故褐变较慢。
目录
4、pH值
♫稀酸条件下,缩合产物易水解,不利于羰
氨反应。碱性条件则有利于羰氨反应。降低 pH是控制Maillard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抑制褐变,蛋粉脱水干燥前先可加酸降
用CaCl2可有效抑制马铃薯的褐变。
目录
7、生物化学方法
♫将酵母加入食品中可通过发酵代谢掉其中的糖分 ,蛋粉和脱水肉末的生产中即采用此方法。 ♫在食品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混合酶 制剂可除去其中的微量葡萄糖和氧,葡萄糖被氧 化成不会与氨基化合物反应的葡萄糖酸。此法也 用于除去罐(瓶)装食品容器顶隙中的残氧。
羰氨反应、焦糖化及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具有共同的中间产物,食品褐变时常常几种
褐变同时发生。例如由抗坏血酸引起的褐变 ,在它被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后,既能发 生Maillard反应引起褐变,还能发生自动氧 化引起褐变,此外,在抗坏血酸氧化酶参与
下也能发生褐促褐变。所以食品褐变是错综
复杂的,褐变产物也是多种多样的。
♫ Maillard反应
♫焦糖化褐变
♫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褐变
目录
一、Maillard反应
♫ Maillard发现,葡萄糖溶液与甘氨酸溶液共热 时会逐渐变为褐色。 ♫在食品加热或长期贮存过程中,糖、醛、酮等
含游离羰基的化合物与氨基酸、蛋白质、胺等含
游离氨基的化合物发生系列化学反应,生成褐色
物质,这种现象称为Maillard反应或羰氨反应。
目录
Maillard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不利方面
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 产生某些致癌物质。 有利方面 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烈的香气和风味,赋予食品 特殊气味和风味。
目录
抑制Maillard反应
注意选择原料
选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少的品种,一般选用蔗糖。 保持低水分 蔬菜干制品密封,袋子里放上高效干燥剂。如SiO2 等。 应用SO2 硫处理对防止酶褐变和非酶褐变都很有效。
目录
焦糖溶液
目录
(一)焦糖素的生成
铵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檬酸、富马酸、酒石酸、苹果酸可 作为催化剂而加速反应,使产物具有特定的焦糖 色泽、溶解性和等电点。
目录
商业上生产的三种焦糖色素
1. 2. 3.
亚硫酸氢铵作催化剂制备用于可乐饮料的耐酸焦糖色素 (pH 2-4.5)。 蔗糖溶液和铵离子溶液一起加热制成焙烤食品着色剂 (pH 4.2-4.8),并含有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 蔗糖直接加热形成略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 ( pH 3-4),用于啤酒和其他酒精饮料。
目录
三、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抗坏血酸自动氧化:柑桔汁、橙汁、柠檬汁等果 汁的褐变中,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褐变起着重要作 用。
目录
四、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非酶褐变可改变食品的色泽、营养和风味,与食 品质量关系密切。 ♫营养 :氨基酸(尤其赖氨酸)、蛋白质、维生 素C损失。 ♫风味:非酶褐变的产物中有一些是呈味物质, 它们能赋予食品或优或劣的风味 。CO2产生, 会造成罐装食品的质量问题,如粉末酱油、奶粉 等装罐密封,发生非酶褐变后会出现“膨听”现 象。 目录
核糖>阿拉伯糖>木糖;
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 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
♫羰基化合物:
α -己烯醛> α -双羰基化合物>酮类。
目录
♫氨基化合物: 胺类>氨基酸>蛋白质。在氨基酸中以碱性氨 基酸褐变最快,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在 α-位易褐变。赖氨酸的褐变损失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