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二○一三学年第二学期电子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报告书班级:2010级电信(1)班
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
设计人名单:朱敏罗永政刘升李涛指导教师:陈建良
二○一三年三月三日
目录
1.课程设计题目 (2)
2.课程设计目的 (2)
3.课程设计要求 (2)
4.元件清单 (3)
5.电路原理图 (4)
6.实验内容 (4)
7 .总结 (7)
8.参考书目 (7)
绪论
收音机的历史并不长,从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店子二极管收音机至今不过百年,半导体的问世仅有50多年,我国知道20世纪60年代才研制出“单管收音机”和“复式收音机”。
这些收音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早已经被人们废弃。
随着电视机、VCD、DVD、电脑等的逐渐流行和普及,收音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小,但是收音机在人类历史中曾扮演的角色却是非常重要的,收音机从体积大小上可分为袖珍型、便携式、台式收音机,从波段上基本可分为二波段收音机和多波段收音机。
一、课程设计题目:七管式调幅收音机制作及调试
二、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收音机组成部分,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电路元件的基本作用。
2、初步掌握收音机的安装与调试。
3、掌握调幅接收系统的调试过程及故障排除。
4、培养学生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三、课程设计要求
1、分析调幅接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
2、安装调试及测量结果。
3、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如改善系统性能。
四、元件清单:
采用9018—2型袖珍收音机套件
1、9018—2型袖珍收音机套件为3V低压全硅管袖珍式七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外形尺寸为124*76*27mm。
2、中周一套四只。
红色为震荡线圈(T2)、黄色为第一中周(T3)、白色为第二中周(T4)、绿色为第三中周(T5)。
3、T6为输入变压器。
线圈骨架上有凸点标记的为初级,印制板上也有圆点作为标记。
4、三极管为9014、9018、9013。
5、电路原理图所标出各级工作电流为参考值,装配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不失真,不啸声、声音洪亮为准。
整机静态工作电流约为11mA左右。
6、调试前应仔细检查有无虚、假、错焊;有无短路,确认无误后,即可通电调试。
五、电路原理图
六、实验内容
一.实验基本原理
1、电台信号通过调谐回路的输出,进入混频级的是高频调制信号,经过混频,输出载波的波形变得很稀疏,其频率降低了,但音频信号的形状没有改变,这个过程通常叫做变频,混频器输出的携音频的中频信号有中频放大电路进行一级、两级中频放大,从而使得到达检波器的中频信号振幅足够大。
音频信号最后交给低频放大级放大到我们需要的电平强度,然后推动扬声器发出足够的音量。
2、(FM)收音机由输入回路、高放回路、本振回路、混频回路、中放回路、鉴频回路和音频功率放大器组成。
如图所示。
调频收音机原理框图
调频的接收天线以耳机的地线替代,也可直接插上配给的天线ANT,二者工作原理相同。
调频广播的高频信号输入回路直接经电容C、L组成的LC振荡回路,实际上构成一带通滤波器,其通频带为88MHz—108MHz。
在集成块内部接受的调频信号经过高频放大,谐振放大。
被放大的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本振信号在内部进行FM混频,混频后输出。
FM混频信号由FM中频回路进行选择,提取以中频10.7MHz为载波的调频波。
该中频选择回路由10.7MHz滤波器构成。
中频调制波经中放电路进行中频放大,然后进行鉴频得到音频信号,经功率放大输出,耦合到扬声器,还原为声音。
此外,因在调频波段未收到电台信号时,内部增益处于失控而产生的噪声很大。
为此,通过检出无信号时的控制电平,控制静噪电路工作,使音频放大器处于微放大状态,从而达到静噪功能。
二..基本内容
装配和调试作为整个实践环节的两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装配是电子器件的初步组装,构成硬件基础;调试包括调整和测试,调整是对组成整机的可调元器件、部件进行调整,测试是对整机各项电气性能进行测试,将各硬件特性相互协调,使整机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1. 收音机的组装
1)元器件的检测装机之前,对所使用的个元器件一一进行严格的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或损坏的元件.
2) 元器件的安装先将四联、中周、滤波器按老师指点装在指定位置,然后按照
电路图将剩余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焊到指定位置。
插元件时,要注意电解电容的极性以及三极管的管脚,防止插错。
3) 将电位器、耳机插孔安装在指定位置,并用烙铁焊好。
要注意使电位器处于一个平面内。
4) 最后将扬声器和电源线焊好。
5) 检查焊接是否正确。
6) 安装焊接完毕后,仔细对照电路图和电路板图核对每个元器件位置和引线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有无搭锡的地方。
2.收音机的调试
一、外观检查
1.检查各元器件安装是否有误,尤其是集成块不得装反,电解电容“+”,“-”极性是否安装正确。
检查天线、蜂鸣片线、电源线、喇叭线是否连好。
2.各焊点有无虚焊,漏焊,碰焊。
二、开口检查与试听
开口检查是调试前的初步调整,判断电路是否基本正常。
如果检查满足要求,就可进行试听电台的播音。
1.收音线路板电源“+”“-”极间正反电阻的测量及加电检查与试听。
a.测量电阻
不安装电池,打开音量开关,用MF47万用表选择×1K档位测量电池正负极间的正反电阻,R+-=6k,R-+=10k,接近值也属正常,若不正常应检查是否有元器件错焊、搭焊、虚焊、漏焊,各导线、跳线连接等。
b.通电检查
电池正负极间的正反电阻R+-、R-+为正常值,方可安装电池通电检查。
拨开L1匝间距离,间隙为1mm,打开音量开关,按S1和S2应能搜索到FM电台,在电台正常播放时间里若不能收到电台,应取出电池继续仔细检查有无错误,必要时用MF-47型万用表分别以黑表笔和红表笔接地测量IC1各脚电阻和对地电位是否与参考值一致,并记录下各值作教师辅导分析使用。
七.总结
回顾我们课程设计过程,虽短暂却充实,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将我们整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加以利用,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这不到一个周的时间内,我们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设计,我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查找资料并和书本上的知识相结合,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的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并且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课程设计我掌握了一些实践过程中的技巧,比如焊电板的时候刮一下元器件跟焊丝减少虚焊,还有一些元器件的先后顺序的焊接有利于焊接的方便,并真切的体会到集体的合作在实验的重要性,要不是同学的相互交流老师的帮助,可能会走很多的弯路甚至功亏一篑,有了实践,我们就有了将理论化为现实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能跟好的动手能力。
八.参考书目
[1]于洪珍《通信电子电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