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
在丹功修炼中,用的是先天精气神,乃无形无象之物;后天有形有象之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均弃置不用。
所谓“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丹功修炼的重点,也是难点、关键。
因为丹道修炼之精气神均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
在修炼中要掌握积精累气之法,就必须有“捉雾拿云”的手段,“于恍惚中求,杳冥内寻,庶几近焉”。
此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细微之处入手,日积月累,自然增长
古今凡修炼有成之人,均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少到多,从微至着,日积月累而成。
《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
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抓住气机微动之时,随采随炼,随时积累,久则成真矣。
有人对于微阳初动,漠不关心,认为无足轻重,任其丧失。
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
所以总要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长久坚持,自可由量到质而生变化矣。
《道德经》在论述难易、大小时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黄元吉注释云:“夫易为难之基,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为大之本,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况道为万事万物之根,可不由易而难、自细而大乎?不然进之锐者,退之必速矣。
又安望几于神化之域哉?”“是以古之圣人,知道有由阶,学有由进,不思远大之图,惟期切近之旨,淘汰渣滓,涵养本源。
如水之浸灌草木,自然日变月化,不见其长而日长,所以自微之着,由粗之精,从有为有事中,而至无为无事”。
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矣”。
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皆由于从细小之事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变化矣。
所以结论就是“惟有坚固耐烦,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庶几易者易而难者亦易,细者细而大者亦细耳”。
《道德经》在六十四章中又进一步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均是讲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
这个原理运用于丹功修炼,就是当一阳初动之时,其机甚微,不宜采取,及至二阳、三阳“神凝气聚,真精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
要堵自微而着,由小到大,自近及远,以至进火退符,河车搬运,阳铅再生,阴汞交合,时烹时炼,渐结渐凝,神圆气壮,药熟丹圆,皆自玄关一动始也”。
所以炼丹就其始基言之,实由一汞一铅,点滴积累而成。
在修炼中忽视细小精气的积累,则圆明之金丹就无法炼成了。
二、筑基阶段的精气积累
筑基一词是丹经的比喻,如修房造屋,必先筑基,使基础稳固、结构坚实,然后才能竖柱安梁,砌砖盖瓦。
炼内丹也是同样的道理。
丹法以身为基,在内丹入手修炼中,必须将此身体条件补足,符合初步的练功要求,然后才能进入正式的练功阶段。
这里讲的身体条件,主要是指人身的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而言,丹经称为三宝。
丹道功夫中所称的炼丹,实质就是炼此三宝。
翁象川注《悟真篇》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
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
实际上,筑基阶段的任务,就这么三个:一是保精气神三宝圆满无亏;二是补三宝充盈旺盛;三是炼三宝凝化成重返青春的源泉——内丹。
所以说内炼的基础,就是炼精气神的凝化。
炼丹所用的精气神三宝本系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但筑基阶段
为修补功夫,精为丹基,神为主宰;气为动力。
而此段需要补足的常常是元精,所以保精、补精、调精都是为了打好基础。
然后精气补足、互相调和、转化合凝,达到精满、气足、神旺,即开始炼精化的功夫了。
在筑基阶段,怎样进行精气积累呢?
1.凝神返照、微阳勤生。
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讲到药产之效验时说:“效验非暂时可得,至真之道,在乎逐日凝神返照之工纯熟而后有来之机缄。
夫或一月元关显露或数月丹田无音,迟早各殊。
而贵乎微阳勤生,不失调药之功夫,则药产自有验矣”。
这里的关键是逐日凝神返照之工不辍,微阳积累,长期坚持,则药产自有验矣。
2.心静气动,积累精气。
柳华阳在总说中讲到调药时,就说过:“性能虚静,尘念不生,则真机自动。
动者,非心动,是之动也。
气机既然发动,则当静以应之。
一动一静,不失机缄,是谓调药,是谓交合。
行乎造化,性命双修,是谓真旨妙用矣。
”《道乡集》也讲:“静至于极,自有动机。
此机车动,我仍主静。
我主于静,彼必愈动,彼愈动而我愈静。
此即初步工夫积累动之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