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表现形式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表现形式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表现形式——以歌剧中的经典女性角色为例一、中国名族歌剧概述“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而戏剧和音乐又是歌剧构成元素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据此,人们常把歌剧称为“戏剧的音乐形式”或“音乐的戏剧形式”。

[1] 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诞生于 400 多年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它的诞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促进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艺术行当紧密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歌唱艺术从 17世纪至 20 世纪步入了科学的发声时代,使歌唱的技术与艺术日臻完善、不断发展。

“纵观 20 世纪中国歌剧艺术的历史轨迹,实际上女性声乐文化是一部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历史,这与西方歌剧(以男性角色塑造为主)形成了鲜明迥异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

”[2] 从前面提及的《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女性角色出现的“萌芽”;到 1945 年《白毛女》的诞生,确立了中国歌剧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主流派风格;50、60 年代《洪湖赤卫队》、《江姐》两部歌剧体现了那个时期我国歌剧创作的最高水平;80 年代的《伤逝》、90 年代的《党的女儿》、这些歌剧中的女性角色都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女性角色的塑造已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它成为了一种现象、一种审美、一种中西方歌剧文化的美学差异。

在新世纪的舞台上,中国歌剧,尤其是民族歌剧已发展得更加成熟,跃步世界舞台。

中国一批批歌剧创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留洋归来,他们带着先进的创作及演唱技法,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歌剧创作演出中。

中国民族歌剧朝着多元化发展,男性主人公角色也开始粉墨登场,这无不显示出中国歌剧正一步步走向全面、成熟。

然而,相比之下,男性角色虽然也同女性角色一起部分占据着中国歌剧舞台,或者部分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就男性角色的音乐塑造以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影响而言,也许还是远不及女性。

本文主要以几部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经典代表民族歌剧为例,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对于引导我们深入中国歌剧艺术及文化研究、展望中国歌剧发展方向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90年代中期中国经典民族歌剧女性形象唱“主打戏”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中国的民族歌剧艺术家们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他们开始尝试把音乐创作中的新潮技法运用到中国歌剧的创作演出中,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新了中国歌剧界的老观念、老思路,开始了各种方面的创新、变革。

在经过几年复苏之后,中国歌剧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批优秀的、内容丰富的、形式新颖的好歌剧腾空出世,一批优秀的歌剧创作者、表演家也随之脱颖而出。

“在创作方面的美学观念、陈述原则、结构形态、艺术语言的表现方法等方面和在表演艺术方面的歌剧声乐形象化、歌剧表演的角色创造、歌剧声乐技巧与情感、音乐与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 中国民族歌剧在继承与发展《白毛女》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先后创作了《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红珊瑚》等一批以女英雄形象为主人公的优秀歌剧作品,即:“四色”、“三红”、“二姐”,“所谓‘四色’者---乃‘黑’(小二黑结婚)、‘兰’(刘胡兰),一‘绿’(草原之歌),一‘白’(望夫云)是也;所谓三红者,《红霞》、《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所谓‘二姐’者即《刘三姐》和《江姐》。

2.1 《白毛女》女主角:喜儿歌剧《白毛女》在音乐风格上着实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歌剧,也指明了中国歌剧在这之后的发展走向。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

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

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了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2.2 纯朴可爱的小芹女主角:小芹《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被塑造成了一个革命与爱情并重的女性形象,形象饱满、从容、坚定,她在面对地痞无赖的无耻面容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让我们所折服,同时在面对母亲坚决反对她与小二黑来往时所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负责的态度,又对小二黑所表现出来的忠贞之情使她充满了新社会中的女性魅力。

歌剧中最能体现小芹形象的是其中的咏叹调《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这首咏叹调是小芹在第一场出场时在村外河边唱的,是小芹对民兵队长小二黑一片痴情的内心解读。

全曲共划分三段,从不同方面刻画小芹的形象和内心发展阶段。

第一段旋律明朗、舒展、起伏不大,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小芹那纯朴可爱的形象;中段从“你去开会的那一天”开始,回忆小二黑去公社开会领奖、乡亲们热情相送的情景,唱出了她对二黑纯真、炽热的情意。

第三段,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借助小芹之口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小二黑所练就的过人本领及英勇机智地组织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的优秀青年。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戏曲特别是“三梆一落”(即:陕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评剧)使得此咏叹调在整个歌剧中特别的出彩,全曲具有浓厚的戏曲韵味,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立足于传统在此基础上又兼具创新,使得此咏叹调具有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本土的气息。

“这段曲子采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布局特点,三个段落分别采用戏曲的散板、慢板和快板演唱,开始的散板自由而曲调愉快、舒展,后来转到对二黑的回忆时,采用慢板,感情涌起波澜,最后一段借小芹的口描述小二黑的英勇形象时,音乐又转入快板,速度随之加快,旋律跳动,把小芹细致入微的内心感情表达得维妙维肖。

”2.3 《洪湖赤卫队》女主角:韩英《洪湖赤卫队》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不朽经典。

其音乐以天沔花鼓戏和天门、沔阳、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同时在创作中较好地运用了欧洲歌剧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和戏曲板腔体的结构原则,营造了连贯的戏剧冲突,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民间音乐个性化、戏剧化方面取得重大收获。

剧中的主要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等都成为民族歌剧的永恒之作。

该剧公演之初,就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许多剧种争相移植,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为同名歌剧艺术片,并获得1961年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该剧的京剧版由范钧宏、袁韵宜根据歌剧改编,1959年由中国京剧院三团排演,阿甲、樊放(执行)导演,刘吉典、张正治作曲,后该团下放为北京市京剧二团,于1964年重排,刘景毅、钱元通导演,李慧芳、李宗义、韩少芳、徐玉川、赵炳啸、张玉禅、姚玉刚等演出。

此剧在旦角唱腔上有新的尝试,李慧芳所饰韩英多有创新,其中“秋风阵阵吹湖浪,冷月寒星照牢房”的一段流传很广。

《洪湖赤卫队》同一题材几乎被所有的剧种移植过,评剧、河北梆子、豫剧的版本都很知名,其中评剧名家韩少云和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都有十分成功的音乐唱腔创作传世。

2.4 《江姐》女主角:江姐歌剧《江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这部歌剧创作于1962―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于1964年首演于北京。

歌剧《江姐》的创作成就显著,它在舞台上为江姐这个人物塑造了色泽鲜明的艺术形象。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一个很好的文艺武器。

[4]三、经典女性角色特点所体现出民族歌剧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1 用声音塑造角色我国戏曲传统演唱法的主要规律和特点,是从字入手,讲究吐字清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声音浑厚,气息饱满,音域宽广,共鸣充实和连续演唱的耐久性。

中国歌剧的演唱把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相结合,同时为适应中国观众审美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点,并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声技巧与形象塑造。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江姐扮演者,她们所塑造出来的江姐的各有各的特性,但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以精湛的表演和富有特色的唱腔,深动的刻画了江姐受苦难而又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她们在演唱中融入了西方美声的演唱方法,形成了演唱独特的民族风格,为我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选段中,大量采用了川剧的唱腔,由于川剧高腔,是最具戏剧性的声腔形式,其中的“一字腔”,特别长于细致地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

“一字腔”节奏的强弱处理,旋律的扩展收缩,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而节奏强弱处理,旋律扩展收缩,又完全体现于强与弱、高与低、快与慢、断与连、颤与直等对比的演唱技巧。

这些技巧的运用,是唱词语气的夸张与音乐化,也是对人物情感的渲染升华,也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选段多处使用润腔。

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他们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唱腔)时,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强、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

民族唱法中,一个好的民族声乐演员,也总是把润腔这一演唱技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把润腔形容一下,可以用以下话语:润腔就好比一条美丽的彩带,再给它镶嵌上色彩斑烂的花边;润腔又好似一捧清水,煮沸后冲泡的一杯香茶;润腔也好似烹调菜肴时,添加上的各种调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