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平矿业有限公司-180中段开拓工程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温州第二井巷工程公司驻安徽太平矿业项目部2013-4-5目录1、概况 (4)1.1概述 (4)2、地质水文情况 (4)2.1矿体赋存特征和围岩情况 (4)2.1.1矿体赋存特征 (4)2.1.2矿体(脉)、围岩性质: (4)2.2地质构造 (7)2.3水文地质 (9)3、巷道布臵及支护 (15)3.1巷道布臵 (15)3.2支护设计 (15)3.3支护工艺 (16)4、施工工艺 (18)4.1施工方法 (18)4.2凿岩方式 (18)4.3爆破作业 (19)4.4装、运矿(岩)方式 (21)4.5设备安装、管线及轨道敷设 (21)4.6设备及工具配备 (21)5、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1)5.1劳动组织 (22)5.2循环作业图表 (22)5.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6、生产系统 (23)6.1通风系统 (23)6.2 圧风系统 (23)6.3 排水系统 (24)6.4 运输系统 (24)7、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24)7.1灾害预防 (24)7.1.1 防水措施 (24)7.1.2 防止片帮、冒顶措施 (25)7.1.3 通风安全措施 (25)7.1.4 防火安全措施 (26)7.2避灾线路 (26)8、安全技术措施 (26)8.1施工准备 (26)8.2顶板管理 (27)8.3爆破管理 (31)8.4机电管理 (36)8.5运输管理 (40)8.6其它 (47)概况1.1概述本工程为中部开拓工程,按照总体考虑,兼顾探矿、采准和回采过程中出矿、通风、行人、充填、排水、运输等线路的布设。
工程位臵为,-180副中段,设计工程的目的(原因):对-530m中段至-480m`。
2、地质水文情况2.1矿体赋存特征和围岩情况2.1.1矿体赋存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受接触带或捕虏体的形态制约,主要呈透镜状,次为似层状,扁豆状,囊状,脉状等,矿体产状总体看,长轴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处于背斜东翼的矿体倾向为北东向,处于背斜两翼的矿体倾向为南西向。
倾角20°~40°,并向南东侧伏。
矿体具分叉合并现象,厚度在短距离内变化大,形态复杂。
2.1.2矿体(脉)、围岩性质:1)矿体(脉)性质:前常铁矿东矿段中深部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石英正长闪长(玢)岩体与上寒武统凤山组碳酸盐岩接触带和接触界面以上岩体的碳酸盐岩捕虏体内,少数赋存于碳酸盐岩层间构造内。
矿体与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关系密切,往往占据矽卡岩的空间。
磁铁矿主要交代富含镁质的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硅镁石,水镁石,金云母,蛇纹石、镁橄石,硼镁石等。
化学成份镁含量最高,反映被交代的原岩含镁高。
矿石自然类型以蛇纹石磁铁矿石为主。
矿石业类型以高炉富矿,高硫富矿为主。
品级变化复杂,相邻剖面对应比较困难,除铁矿外,尚有部份铜铁矿。
矿石质量以富矿为主,全铁品位≥45%以上的矿石量占84.7%,伴生铜,钴、金、银。
属自熔~偏碱性高镁富铁矿石。
矿石的矿物成份、共生组合、工业类型等,与矿体所赋存的构造部位有密切关系,构造接触型式控制了矿体的矿石共生组合。
如接触带型: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中~细粒结构,致密块状或条带状构造,工业类型主要为铜铁矿,次为高硫富矿。
2)围岩一般特征:前常铁矿东矿段中深部岩体按其岩石结构,矿物成份和生成顺序可分为石英正长闪长岩、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多斑石英正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
其中以石英正长闪长岩和石英正长闪长玢岩构成主体。
岩体自东南向西北侵入,埋藏深度逐渐抬高。
石英正长闪长岩:浅灰一灰色,不等粒~半白形粒状结构,主要集中分布在ZKlOOl、ZK800l、ZK608三孔及其附近,向西出现厚度逐渐变小。
在接触带附近蚀变强烈,发育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金云母化、蛇纹石化,常为矿体的顶底板,与磁铁矿的生成关系密切。
石英正长闪长玢岩:浅灰~绿灰色,钾长石、石英主要分布于基质中。
主要分布60线剖面以西,属石英正长闪长岩的边缘相,在接触带附近,蚀变强烈,常为矿体的顶,底板,与磁铁矿的生成关系密切。
多斑石英正长闪长玢岩: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
斑晶总含量比其它岩石中多,斜长石斑晶密集,粗大、均一。
主要分布在30线~60线间,埋深在-700米以上(一般在-200~-400米之间),很少与矿体直接接触,当接触时,矽卡岩化强烈,除见绿榍石、透辉石、金云母等蚀变矿物外,尚见细粒磁铁矿呈星点分布。
花岗闪长斑岩:浅灰色,浅灰带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由酸性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组成。
付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绿帘石等。
钾长石以斑晶出现且粒径较粗、自形程度好,石英含量多且个体大。
岩石局部钾长石化强烈,交代成钾长石岩。
主要集中分布在60线的ZK605处其附近,呈岩瘤状产出或沿裂隙呈脉状(属残浆体)。
据ZK605资料,第二世代粗粒磁铁矿沿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之裂隙进行充填交代,局部见蚀变花岗闪长斑岩呈包体在磁铁矿中出现。
成矿后之脉岩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灰色,斑状结构。
斑晶含量45%左右,普遍具绢云母化、水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含量20%左右,几乎全部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含量10~15%(局部达25%,定名为石英角闪闪长玢岩),石英多为熔蚀浑圆状,细小;含量5%左右,黑云母片状;含量2~4%。
基质由石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几乎全部绿泥石化,颗粒很细。
石英闪长玢岩主要受北西一组裂隙或两种不同岩性的接触界面等构造薄弱带控制,特别是继承矿液活动的渠道,沿着矿体与蚀变岩石接触的薄弱部位,呈似层状和脉状产出。
在早期岩浆岩中受裂隙控制呈岩墙状贯入。
切割各种岩石和切割破坏矿体。
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石榴石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金云母化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钾化、钠化,大理岩化,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阳起石化、硅化等。
上述各种蚀变常发育在接触带两侧,与磁铁矿生成有紧密关系,凡矿化强烈地段,蚀变往往也强烈,即在空间上往往互相迭加,形成复合蚀变带。
2.2地质构造1)褶皱:背斜核部为中寒武统的徐庄绍、张夏组,两翼为上寒武统组成。
背斜轴向为北北西—南南东,西翼地层倾向南西,倾角较陡,一般在60°以上,东翼倾向北东,倾角较缓,在20线剖面上并显示次一级褶曲。
背斜自60线剖面向南,岩层倾角变陡,一般70°以上,显示地层褶皱十分紧密。
该背斜由于F1正断层沿轴向的展布,致使连续性遭受破坏,为一不完整的背斜构造。
2)、断裂:根据构造角砾岩的角砾组成特征,均属成岩成矿后的断裂构造,分述如下:F1正断层:分布范围西北起90线(向西北还可继续延伸),东南止20线~60线间,控制长约600米,断层线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弧形展布,断层面倾向北东,倾角75°~80°,斜断距在50线附近最大,约180米,向东南逐渐变小,20线70~80米,再向东南趋于消失。
断层上盘地层主要为上寒武统长山组、凤山组,下盘为中寒武统徐庄组~上寒武统长山组。
该断层推断主要依据:1)ZK905:孔深236.64~263.50米,为绿泥石化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呈角砾状被次生绿泥石胶结,岩心破碎,呈现岩性松、散、软。
属构造破碎带。
2)ZK901:孔深686b06~764.74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为白云石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泥质砂质白云岩及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呈棱角~次棱角状,大小不等,胶结物主要为白云质,岩石完整。
3)ZK701:孔深810.51~826.43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为石英正长闪长岩、大理岩等,岩性较破碎。
4)ZK503:孔深678.22~686.41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为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的石英正长闪长岩及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
角砾岩之上为上寒武统凤山组,以下为上寒武统崮山组,缺失上寒武统长山组。
5)ZK501:孔深847.05~882.33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主要为白云石大理岩,次为鲕状大理岩及石英正长闪长岩。
角砾岩以上为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以下为中寒武统除庄组,缺失中寒武统张夏组。
6)ZK205:孔深741.57~749.80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为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及大理岩。
角砾岩以下为上寒武统长山组与相邻ZK2001地层不连续。
F2正断层:见于20线ZK208,孔深619.04~625.08米,为构造角砾岩。
角砾主要为蚀变石英正长闪长岩,呈次棱角状,大小不一,大者3~4厘米,小者0.2~0.5厘米。
推断为一正断层,断层线方向为北北东,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75°左右,斜断距推断约40米。
角砾岩以下为上寒武统崮山组和长山组,与ZK206地层不连续。
F3逆断层:见于60线ZK6007,100线ZKl007,断层线方向为北北西,断层面倾向北东东,倾角约80°,斜断距20~50米。
在60线被稍晚的F4逆断层相切。
A:ZK6007:孔深317.24~321.82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为白云石大理岩和石英正长闪长玢岩。
构造角砾岩上下,为上寒武统凤山组下段岩石,造成地层重复,厚度加大。
B:ZKl007 8孔深391.51~411.90米为构造角砾岩,角砾为蚀变石英正长闪长岩及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等。
构造角砾岩上下,为上寒武统凤山组上段岩石,造成地层重复,厚度加大。
F4逆断层:见于60线的ZK6009及ZK607二孔,分别于孔深289.64~302.56米、304.05~329.71米见构造角砾岩,角砾为白云石大理岩、鲕状大理岩和石英正长闪长(玢)岩。
角砾岩之上为上寒武统崮山组,以下为上寒武统凤山组,地层重复出现,推断为一逆断层,断层线方向为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了5°~80°,斜断距达450米以上。
该断层形成稍晚F3逆断层。
2.3水文地质矿区位于皇藏峪复式背斜南端,次一级结构十里长山背斜向南延伸的三铺隐伏背斜的东翼,构造线方向为北北西。
主要岩性为寒武系中上统的灰岩~大理石组成。
之后被燕山期岩浆岩侵蚀穿插,支离破碎。
上部有79-118米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地形平坦,高程27~29米,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仅距矿区东北部1.5公里,有一条新汴河,最高洪峰29.8米,洪水量930吨/秒。
矿体主要富存于M7异常,向北延伸至M4、M5、M6异常,与49号主矿体相连。
埋深-420~-950米,北高南低,向北东倾斜。
1)含水岩组的特征根据含水岩组的空间分布、埋藏条件和富水性的不同,划分以下几个含水岩组。
①浅部大岩石组埋藏于第四系之下,底版埋深-400—700米。
中部20线-30线一带,被岩浆岩所侵蚀,将浅部大理岩分成南北两区。
A 矿区北部A1 上层大理石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M4异常北缘,ZK516-ZK916-线以北地区(详勘报告的浅部大理石岩),厚20-70米,平均厚度4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