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

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因其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该工程也被部分人反对。

[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项目意义]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工程建设起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11]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

农业76.76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

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

中线一期工程从大坝加高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直通北京,总长1432公里,工程自2003年开工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而成。

2014年10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通水。

江水进京后,北京年均受水将达1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将增加50多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一期工程将为北京送水10.5亿方,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

按照北京目前约2000万人口计算,人均可增加水资源量50多立方米,增幅约50%。

工程通水后,不仅可提升北京城市供水保障率,还将增加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减少使用本地水源地密云水库水量,并将富余来水适时回补地下水。

[社会意义]1、解决北方缺水;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生态意义]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工程争议]1.水质状况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环保部联合通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情况,库区和入库河流水质整体为优。

在我国作为饮用的水最低要达到III类水要求,而根据通报目前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高于III类水的II类要求;主要入库河流水质达标率97.4%。

而丹江口库区大部分水是来自汉江,占总入库水量90%的汉江入库水水质稳定为优,对丹江口库体水质分析,水库库体的水质也稳定为优。

而不达标断面主要位于径流量小且流经城镇下游河段,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影响甚微。

如穿越十堰市的5条河流即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虽然水量很小,仅占入库总水量不足1%,经过现在的整治,5条河流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有的已经变成III类水了,其他的也从劣V类和V类变成了IV类。

2014年10月14日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回应说。

南水北调工程最初规划设计以城镇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

从南水北调中线来说,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是比较好的,也发现一些支流存在水污染问题,但不影响大局。

针对个别地方、个别污染点和个别支流出现的水污染问题,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正进行认真治理,同时会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中东两线的水质问题总体达到了预期规划和设计目标。

2.环境破坏(1)“三线”同时引水,将导致整个长江流域的沿江生态发生难以估计的变化,不利于保护沿江现有生态。

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枯水期时航道的承载能力更低。

其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已大大超乎中国“专家”们的理解范围。

(2)中线工程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汉江及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3)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负面影响一、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危机。

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蓄洪、发电作用出现了较大争议。

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同时作用,可能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包括生态和航运),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

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

五、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约为3元,南水北调目前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六、2011年上半年,三峡下游三省湖南、湖北、江西遭遇史无前例旱情,仅湖北省就有1300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

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水位严重偏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只剩下水域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三峡大坝的广泛质疑。

4.冻结传闻事件背景:中线总干渠和天津干渠全长1432公里,沿途地域气候差别很大,安阳以北渠段存在冬季渠道结冰的问题。

干渠结冰后,输水能力自然下降,影响输水;另外,如冰期总干渠运行不当,可能造成冰塞、冰坝事故,威胁渠道安全。

网络传闻:微博上有网友发文称“北方太冷了,水半道都冻成冰了。

”还有网友称“河北西黑山处渠道表面已经结冰,靠近冰水面的粘滞系数特别大,最终完全结冰,一滴水可能也到不了北京”。

官方回应:南水北调办公室称,北方冰冻情况在设计施工中早有考虑,工程不但有相应的防冻设备,而且还有除冰措施。

2014年12月,水流部分路段中有10厘米左右的表层结冰,但是冰下的水是流动的。

预计12月27日,经过15天的长途跋涉,北京人将如期喝上长江水。

技术保障:建设部门在设计施工中已充分考虑到北方气温因素。

官方曾做过统计,受到河南安阳以北地区明渠表面结冰的影响,输水能力将下降到正常情况的60%,但可以正常输水。

根据方案,冰期输水方式为:对于具备形成冰盖气温条件的渠段,控制沿线节水闸使渠道尽早形成冰盖,因为冰盖是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对于不能形成冰盖的渠段,则通过设置拦冰索、排冰闸,分段及时清理冰块,防止形成冰坝或冰塞。

这些措施可充分确保沿途水流的通畅。

长江水进入北京城区后将流入卢沟桥暗涵和西四环暗涵,这些管线平均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而且水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水温平均在10摄氏度左右,不会上冻结冰。

然而当江水从暗涵走到地上,进入团城湖调节池后,将形成明水水面,调节池水面可以结冰,但对于露在外面的闸门和闸室,都加装了融冰泵,搅动池中5米深的水,防止水面结冰。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还举例说明,如北京市内接水池—大宁调压池,前几天晚的最低温度在-5℃,但池中水波荡漾,没有结冰现象。

水池内壁上有两排“喷泉”,专门搅动水面。

正式通水后,考虑到如果水面结冰,会影响调压池泵站进水和退水闸门操作,池底安了两个防冻泵装置,搅动水面防止冻冰。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故事:河南省淅川县身处变动不居的大时代,形态纷繁复杂的各式“迁徙”,似乎是不同地域、身份和阶层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

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方铁锁家将随众搬入淅川右邻邓州市的构林镇李营村。

这项已知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水利工程规划三条调水线路,预期每年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448亿立方米,供给常年干旱的北方地区–水利部数据表明,北方农民仅有全国19%的水资源,却种植着64%的耕地,其艰苦可想而知。

南水北调工程设想始于1952年10月。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三年,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还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

由于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性,中央政府对这项工程保持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极度谨慎,各相关论证、研究、勘测、规划工作延续至今。

甚至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分别于2002年、2003年开工建设后,通水时间仍是一再推迟,而最具争议性的西线工程则面临着被搁置的可能。

环境、移民和投资是相关决策者和执行部门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

仅根据已定的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期间的投资就将超过三峡工程–我国上一个,同样颇具争议的大工程–总投资的两倍。

2009年12月,中央政府宣布,2010年计划安排投资480亿元于南水北调,是前七年工程投资的总和。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时强调,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节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

在方铁锁的河南老家,他的父亲方保全清楚地知道,在漫长的准备期结束之后,政府这次是要来真的了。

杜寨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仅咫尺之遥,居民3220人,其中2960人都将在八个月后背井离乡,分别迁至邓州的三个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