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内涵:物质(空气、水、岩石和土壤、动植物、微生物)能量(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自然现象(太阳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人工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环境(生态)基本上是人工环境(生态),人工环境对人类的工作、生活、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

内涵: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按范围的由近而远划分:●聚落环境人类居住的地方和活动的中心,聚落环境有院落环境(蒙古包、陕北窑洞、西南竹楼、北京四合院等)、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和城市环境(CBD、工业区、居民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是环境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地理环境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位于地球的表层,上到大气圈的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其厚度约为10~30千米,是由生物、水和大气存在的地方,是生物活动及影响的主要场所。

是现代环境科学重点研究对象。

●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能够到达宇宙环境。

人类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已认识到宇宙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存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将影响通讯、引发地震和气候变化等。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有害气体无法扩散)、伦敦烟雾事件(二氧化硫粉尘)、水俣病事件(汞富集中毒)、骨痛病事件(镉中毒)、四日哮喘病事件(废气)、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

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常以百分数表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

●种群:一个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基本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四个因素制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总和。

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

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及每一种物种的个体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那些种群能够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环境必须取得生态和谐并达到平衡)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运动形式有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演替与演化)一定的分布范围(不同群落其生境和分布范围也不同)群落的边界特征(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界限;有的则界限不明显,边界处于连续变动状态)●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引起蓝细菌、微小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恶性增值,最终导致水质急剧下降的一种污染现象。

●点源: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指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

●面源: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垃圾在填埋过程中由于雨雪淋溶、自身发酵、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大气污染: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大气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排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类、生物和物体造成危害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的多种污染物的混合物。

最具危害的是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

●酸沉降:某一平面上具有致酸潜势的物质的积累。

包括pH低于5.6的酸性降雨、雪以及雾(霜、雹、露),其中以酸雨为主,它是大气污染造成的。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吸附: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气体催化净化:含尘气体通过催化床曾发生催化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的物质●NO x:包括N2O、NO、N2O3、NO2、N2O4、N2O5。

大气中主要以NO和NO2的形式存在简答:1.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环境容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改变原有状态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环境自净能力指的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二)环境容量是一个量值;环境自净能力是指环境自身转化污染物的能力。

联系:其他条件相同时,环境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

2.环境的功能:基本功能: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条件。

调节功能:通过调节使得环境的正常功能不被破坏。

服务功能: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减缓灾害等。

文化功能:塑造各民族的特定性格、习俗和民族文化。

3.环境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局部地区的污染可带来全球的危害资源局限性: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资源有限、对污染物的净化容量有限。

差异性:不同区域环境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是指环境因素的状态和功能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但在一定的时空和条件下,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环境对于外界干扰的自我恢复能力。

时滞性:自然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或污染,其后果是潜在的、深刻的和长期的。

放大性:污染和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后,危害性和灾害性从广度和深度都会明显放大。

4.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关系与区别?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叫第一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和次生两类环境问题常常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主要是: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

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

5.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6.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7.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会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各营养级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数量将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8.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比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以研究生物为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

9.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解决现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阐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生物监测或生态监测为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人工生态系统用于污染强化治理和环境快速修复10.对节能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对我们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减少污染。

这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的能源,节能是关键的也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

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上合理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投入产出比;环境可以接受是指节能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指标要达到环保要求;社会可以接受是指不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就是要降低能源的损失与浪费。

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广义的讲,节能是指除狭义节能内容之外的节能方法,如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狭义的讲,节能是指节约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

11.水污染的现状?(问答)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流经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近岸海域亦受到一定污染。

12.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工业废水未经预处理超标排放;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已具备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功能,但由于运行经费不到位,造成设施停止不能发挥其应用的效率。

13.黑臭水体形成原因酸;碱:工业废水(碱法造纸、化学纤维、制碱、制革);盐:酸性废水与碱性废水中和及其与地表作用的产物;N、P14.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15.如何减少垃圾场渗滤液的产生?选择集雨面积较小、库容较大、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建设填埋场建造完善的场内集排水导排系统,实施清污分流、覆盖层稳定化和人工防渗,控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深入填埋区加强填埋作业管理,分区填埋、分区封顶,减少暴露面采用好氧填埋、准好氧填埋或渗滤液回灌等技术,减少渗滤液产生限制有机垃圾入场,控制垃圾含水率应低于30%(质量分数)16.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17.细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远比粗颗粒物大的原因细颗粒物本身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细颗粒物易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运载体和反应体细颗粒物污染可导致低能见度显著降低18.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氯化物均会形成硫酸、硝酸、碳酸、盐酸和有机酸形成酸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