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其中10个。
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15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 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拼音,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会了不少汉字。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 1.看图说话。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2. 揭示课题:
(1)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
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跟老师读:
指名读。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出示课件录音《一去二三里》。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同学仔细看课文插图,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答
2.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我们尝过的汉语拼音朋友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评议、正音。
4.用圆圈圈出课文要求会写的字,用三角画出课文要求认识的字。
5.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带拼音),老师领读,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
(2)检查生字:开火车读,全班齐读,指名读。
四、深入学习。
1.要求:学生自己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个人自由读。
(2)指导“一”的变调:“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
本课读二声。
2.指名读:亭台六七座
什么是“亭子”呢?(出示挂图:亭台)
师: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
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
师: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
(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
3.指名读:八九十枝花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花)
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
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
(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
4.烟村四五家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几座房子)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一个小村庄)
师: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
(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
(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
师: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五、认识田字格,书写笔画“一(横)”
1.认识田字格。
(1)激趣:小朋友,我们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宝宝的家在哪里呢?(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
(2)谁认识它,说一说?(我们叫它“田字格”,请学生说“田字格”)
(3)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4)拍手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上。
2.书写新笔画“一”
(1)出示笔画“─”(笔画名称:横)
(2)观察所在位置。
(3)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边写边说“─”的起笔和收笔:“一”只有一笔。
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
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4)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正,脚放平……
(5)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正确认识田字格,记住田字格的每个名称。
七、板书
一去二三里
一
一二三
课题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在课堂上,我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提高学生拼读的能力。
由准确、熟练的拼读音节逐步过渡到直呼。
3、多认少写,认写分开。
4、利用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遵循已知到未知到规律。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还要多向老师们学习,不断更新与提高新课改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