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5岁,10天前被自行车撞及左小腿后侧腓肠肌处,该处皮肤上略有损伤,事后小腿肿胀,疼痛难忍。
第二天出现红肿热痛,第3天体温升高达39℃。
第4天下肢高度肿胀,下达足背,最大周径为48cm,疼痛更甚,在皮肤裂口处流出血水。
在当地医院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未见效果。
第6天,左足拇指呈污黑色。
第10天黑色达足背,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随后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左下肢截肢术。
病理检查:左下肢高度肿胀,左足部污黑色,纵行剖开动、静脉后,见动、静脉血管内均有暗红色线状的固体物阻塞,长约10cm,与管壁粘着,固体物镜检为混合血栓。
分析题:1、所患何病?2、其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左足湿性坏疽2、撞伤及感染损伤血管,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阻塞了动脉供血,同时也阻碍了静脉血液的回流,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细菌分解坏死组织形成硫化铁使病灶处呈污黑色。
因含液体较多,故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
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
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
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窄。
分析题: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参考答案: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心肌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着(心肌细胞核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
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张某,男,45岁,双下肢间歇性疼痛5年,近半年来双下肢末端坏死,呈黑色,较干燥。
请分析:该患者下肢所发生的病变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该患者下肢病变为干性坏疽。
其原因可能为:1.该患者下肢间歇性疼痛可能为动脉血管阻塞,逐渐造成下肢末端的缺血性坏死。
2.由于下肢静脉回流通畅,再加上体表的蒸发,故病变部位较干燥。
3.腐败菌感染后产生硫化亚铁,故局部呈黑色。
所以该患者属于典型的足干性坏疽。
患者,男性,78岁。
吸烟史30余年,20年前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初期每年冬季出现咳嗽、咳少量灰白色粘液性痰,以后转变为终年持续性症状,咳嗽、咳痰症状加重。
近10年来呼吸和心功能均有下降,出现右心功能不全,夜间不能平卧、气喘。
1个月前又因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经治疗无效死亡。
病理检查:呼吸道:各级支气管均受累,主要变化是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纤毛倒伏、脱落,部分粘膜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粘液腺数量增多,且细胞体积增大,分泌功能明显;管壁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增多。
心脏:右心室体积增大,切面右心室壁增厚,在肺动脉瓣下2cm处心室肌层厚度为6mm,乳头肌和肉柱也有显著增粗,镜下见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核大、染色加深。
脑:脑回变窄,脑沟变宽且深,脑室扩张,镜下见神经元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数量减少。
请分析:患者病理学检查各脏器分别出现了哪些适应性变化?请说出你的依据。
参考答案:分别出现了萎缩、肥大、增生、化生1、支气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在长期的病因刺激下,支气管粘膜上皮反复的损伤和修复,部分正常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
2、粘液腺增生、肥大:腺体数量增大、体积增大,分泌功能亢进。
3、心肌肥大:有心室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和体积也增大,染色加深。
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导致肺循环阻力加大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室早期代偿性肥大,后期右心衰竭。
4、脑萎缩:脑回变窄,脑沟变宽且深,镜下神经元细胞体积缩小。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可认为是老年性脑萎缩。
王××,男,12岁,因“车祸左小腿疼痛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
患者2小时前被车撞倒在地,当时左小腿弯曲、疼痛,不能活动。
入院检查:体温37℃,脉搏100次/分,血压90/60mmHg,左小腿肿胀,短缩,局部有压痛,可触及骨擦感,左小腿不能活动。
B超:腹内脏器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X线检查:左胫骨中下段1/3斜形完全性骨折,左腓骨上1/3骨折临床处理:术后X线报告对位、对线尚可。
术后一周再次复查,结果同前。
一月后复查,对位、对线良好,见少量骨痂形成。
牵引一月后改为石膏固定二月。
术后三个月复查:骨性骨痂形成讨论:1. 该骨折愈合属于哪种类型的修复?2.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如何?3. 哪些因素可影响骨折的愈合?参考答案:1. 瘢痕性修复+再生性修复2.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3)骨性骨痂形成;(4)骨痂改建或再塑3. (1)全身因素:年龄、营养;(2)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1.一青年男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①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内膜损伤);②术后卧床休息(血流缓慢);③脾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
2、肺出血性梗死,与前者有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包括:①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右心,通过肺动脉输出引起肺小动脉阻塞是引起梗死的先决条件(动脉阻塞);②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容易导致肺静脉淤血是出血性梗死发生的重要条件(严重淤血);③肺脏具有组织疏松和双重血液循环的组织学特点是出血性梗死的另外两个条件。
2. 患者男性,15岁,因左股骨下端(近膝关节处)骨肉瘤(发生于骨组织的恶性肿瘤)而行高位截肢术。
术后一直卧床。
术后半个月时由家长搀扶下床活动。
患者用其右腿试行跳动几步后突然跌倒在地,呼吸和心跳当即停止。
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已学过的病理学知识,讨论:(1)本例患者突然死亡的首位可能原因?:(2)按该首位死因推测本例患者如此突然死亡的有关病理条件?(3)按该首位死因推测本例患者于死后剖验时有可能检见的最重要的病变部位及其肉眼形态特点?3.患者女性,30岁,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多年,曾经数次左心衰竭。
一年前,患者于妊娠九个月时发生左心衰竭住院,住院治疗两周余,左心衰竭缓解,因胎儿宫内窒息而行剖腹产术。
术后患者全心衰竭,并在手术后5天,在床上用力排便时突感左胸疼痛且随呼吸加重,呼吸困难加重,咳出血痰;X光胸片,显示左肺下叶有一块约3cm×4cm近似楔形的阴影,其尖端指肺门;查体时除原有的二尖瓣瓣膜病和左心衰竭的心、肺体征外,还在左肺下部区域听到胸膜磨擦音(提示胸膜发生了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
经积极治疗后,心、肺病情渐轻,但剖腹产时所致的腹部皮肤手术切口曾部分裂开(约长3cm),并继发感染,经多日换药后愈合,出院。
最近两个月来,患者又因持续低热而再次住院。
患者再住院后不久,曾有一次突发性剧烈腰痛和一过性血尿。
同时左上腹、左季助部(脾区)疼痛;血液培养,有草绿色链球菌生长。
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经相应治疗后,病情稍好转。
于再次住院后两周时,患者突然左眼失明,随即又出现左侧上、下肢瘫痪(左侧偏瘫)和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自学《病理学》教材中有关“心瓣膜病”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内容]根据已学过的病理学知识,并参考有关教材的内容,讨论:(1)患者自剖腹产后至死亡的这一年期间,身体有关部位可能发生了哪些病变?(不讨论风湿性心瓣膜病的病变)(2)这些病变在发生和发展上的因果联系?(3)这些病变的可能结局4.男,24岁,工人现病史: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被钉子刺伤,当时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逐渐恢复,此后左小腿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
2个月前左小腿疼痛肿胀达到膝关节,入院治疗后有所减轻。
4天前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有发冷发烧。
昨日开始咳嗽,咳痰,今晨咳痰带有少量血液,无胸痛。
查体:除发现左下肢浮肿外,其它未见明显异常(病人在职工医院住院)。
今日下午2点15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2点50分死亡。
临床诊断:急死、死因不清申请病理解剖:患者家属及医生要求查明死亡原因解剖记录摘要:A1138,身长174厘米,体重60公斤大体检查:左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瘢痕,剖开左腿见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
左股静脉:大部分变粗变硬。
从腘窝至卵圆孔一段股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与血管壁连接不紧密,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脆;少数处呈灰白色,与血管连接紧密。
肺动脉的主干及两大分支内均被凝血块样的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
左肺内较小的动脉分支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显微镜检查: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少数处为白色血栓结构(可见血小板梁),靠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栓内。
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分为红色血栓结构。
左肺小动脉分支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靠近血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思考题: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病变?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2、肺动脉内为何种病变?根据是什么?3、死亡原因?参考答案:1、左股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为红色血栓),左脚钉子刺伤→静脉炎→静脉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条件) →血栓形成。
股动脉深在,壁厚不易损伤2、肺动脉内为红色血栓。
3、静脉损伤→静脉炎→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栓塞→右心衰→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和休克等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5.患者,女,36岁。
8年前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痛,时有心悸感。
3年前劳累后即觉心悸、气急。
1年半前上述症状加重并有反复双下肢水肿及腹胀。
入院前一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高热。
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98次/min,呼吸35次/min,口唇及指趾发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