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桂冠学校蔡晓勇
【摘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作用朗读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
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
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
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已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
”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
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
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
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
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
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
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
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如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需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四、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
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
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的途径之一。
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唐雎对秦王说的一番话,读出唐雎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唐雎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五、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
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
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童趣》中“我”鞭逐蛤蟆一节,用轻声朗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用急促声朗读“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蛤蟆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少儿沈复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