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就餐礼仪差异

中西方就餐礼仪差异

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区别
1入座的位置
中: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西: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

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2上菜顺序
中:①汤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3餐具
中: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

西: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

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匙又分汤匙,茶匙等。

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4表示停餐方法
中: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

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西: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

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

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

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5【用餐的细节】
衣着
中: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西: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

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

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入座的方法
中: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西: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

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餐巾
中: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

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

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

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

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喝酒的方法
中: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

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

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

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

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

鉴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礼,故在涉外活动中饮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

不要一看对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

有教养的饮酒者饮酒时是不会让他人听到吞咽之声的,倒酒时只宜八成满。

西:首先是握酒杯: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接着是饮酒: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

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

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喝汤的方法
中: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西:喝汤也不能吸着喝。

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

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

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

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

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如何用筷子。

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

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西:如何使用刀叉。

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

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

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

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

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

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

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6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
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拓展: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
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