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模块三:国学经典3- 4司马迁与史记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兆琦教授是著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被誉为“中国《史记》研究大家”。
几十年来,曾先后出版《史记通论》、《史记题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选注汇评》、《史记评议赏析》、《史记博议》、《中国传记艺术》、《中国传记文学史》、《汉代散文史》、《史记题评》等二十余部专著。
其中2005年出版的9卷本《史记笺证》,是韩教授受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嘱托,穷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史记》研究巨著。
全书500余万字,是《史记》原文的10倍多,该书一经出版即轰动国内外《史记》研究界,为《史记》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同时也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韩教授同时还主编过《史国文学史》、《唐诗选注汇评》等著作,在台湾出版的还有《史记新译读本》、《史记博议》等。
主要内容一、司马迁与《史记》的基本情况1.司马迁的时代、家世司马迁的时代:司马迁出生生活于汉武帝时代,在世五十余年。
司马迁的家世:祖辈出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管理家。
司马错帮秦灭巴蜀,司马靳帮助秦国名将白起氏打败赵国的赵括,活埋赵国军队降兵四十万。
其父司马坛是著名的史学家,在学术方面尤其是对黄老思想的研究方面特突出。
家世对司马迁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对司马迁写成百科全书式的《史记》形成奠基氏作用。
2.《史记》其书的学术定位(1)《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是纪传体的史书,自秦始皇开始至汉武帝结束的以人为中心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传记式史书。
(2)《史记》是古代最杰出的文学著作之一司马迁是我国写人文学的开创者。
《史记》被两千年来公认为古代散文的典范,而且其写人成就具有超前的成熟,对我国后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一位评论家称:“我国古代的写人艺术优良的高峰,一个是史记,一个是《红楼梦》。
”(3)《史记》具有古代百科全书的意义司马迁是对先秦的各行各业、各门学问都进行了研究、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归纳。
史记是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是我国研究古代任何一门学术的门径、是一个台阶,因而我们研究学问由此入手则可事半功倍。
3.《史记》在今天的进步意义(1)《史记》进步的民族观:《史记》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都归为黄帝的子孙,是兄弟,包含北方的匈奴和南越,这一思想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在《史记》中全面表述出来。
司马迁既是倡导这种认识,也是实践这种立场的。
他鲜明的站在各民族一边,维护民族平等友好,谴责汉武帝对外战争。
这一立场、思想为今天人民欢迎接受。
(2)《史记》进步的经济思想:第一,司马迁认为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是人的本性。
第二,司马迁认为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决定一国强大的是经济,不想儒家所说能够实行仁义就行了。
第三,主张工、农、商、虞(打猎,开发)并重,反对片面的“重本抑末”,但未得到汉武帝重视。
他在《推准书》里对汉武帝推行的催垮私人工商业的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被压制了两千年,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才发现他的思想的进步。
孔子之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均受到厚待,因为子贡的缘故,因子贡经商富甲天下。
(3)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尤其对汉景帝(司马迁认为他制定政策和为人处世很阴毒)和汉武帝的为人及所推行的各种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司马迁也因此被处以极刑:宫刑。
(4)《史记》歌颂、赞扬了一种积极而又奋发有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史记》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一般都有积极上进,勇于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都想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特点。
这些人也可能是为了某种道德观念,或是为了个人的某种利益或扬名,对此我们不必过多追究,关键是看他们客观实践的效果。
《史记》歌颂了很多为正义、为崇高目标献身的人。
《史记》一方面歌颂重于泰山的死,一方面又否定轻于鸿毛的死,他赞扬留下生命忍辱奋斗的干一番事业。
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与刘邦3.楚汉战争,司马迁写出了刘邦胜利之必然,但感情在项羽一方。
刘邦三个月收复汉中,发展到大军五十多万,骄傲自满,在彭阳被项羽三万骑兵战败。
充分尊重和使用韩、张二人,收复彭越在项羽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分化项羽的大将青部。
在形阳一带拉锯战持续两年多,两年以后形势变化。
(1)司马迁如实地写出了刘邦胜利的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韩信、张良等军事家、谋略家的杰出作用。
其二,萧何、陈平、郦食其、随何等在进行根据地建设,在对敌展开政治攻势方面所进行的卓越的工作。
而项羽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刘邦扩大统一战线、孤立项羽,如陈平收买项羽身边的大将,刘邦给陈平充足的财宝让其做策反工作。
其三,刘邦的审时度势,顺应民心,以及他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意见、从谏如流的思想人格魅力。
(2)司马迁的感情在项羽一方司马迁如何写刘邦?其一,刘邦在生活上、性格上的一些黑暗;其二,在战场上的惨败,怯懦自私。
其三,刘邦撕条约,背信弃义,言而无信。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其一,项羽致命的弱点是残暴,但司马迁一带而过;其二,突出了项羽人格的厚道、诚实其三,突出描写了项羽在战场上的非凡勇敢其四,项羽在该下被韩信打败后饮酒作歌、东城之战、乌江自刎,写的慷慨悲壮、豪气动人。
韩信三十万人将项羽的十万人马装进口袋,最后达到近留下二十八个人,项羽又几次发起突围,冲到乌江后,项羽听到四面楚歌,疑为楚地全被刘邦占领,于是拔剑自刎。
三、司马迁笔下的韩信与萧何、张良(一)韩信1.韩信被萧何推荐为大将韩信:幼年贫寒,钓鱼,讨饭,遇到一个洗衣妇女给予衣食后厚报。
遇到一个流氓让其在跨下钻过去,韩信的忍耐大度,后又任用这个流氓为官员,说明韩信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韩信起初投奔项梁和项羽,韩信给项羽当侍卫(郎中,护卫),却始终未受重用。
鸿门宴后,韩信投归刘邦,仍不被刘邦重视。
韩信受夏候婴推荐与萧何交谈,萧何特别赏识韩信,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始终不听。
韩信一见如此干脆又走了。
萧何一听说韩信跑了,于是顾不得向刘邦报告,就自己亲自骑马去追,并想极力推荐韩信当大将军。
《淮阴侯列传》对此事有精彩的描述。
2.韩信的拜将演说刘邦封韩信为大将的仪式举行过后,刘邦将韩信请到上座,迫不及待地问韩信:“萧丞相多次向我介绍将军的奇才,我想请将军教导我今后打天下的路子应该怎么走?”韩信分析道:项羽目前的势力虽大,但由于他不得人心,所以很快会由强边弱;关中地区他派了三个秦将为王,但由于刘邦在那里的群众基础好,三个秦将让关中的老百姓痛恨,所以你一篇檄文发过去,关中就可以兵不见血刃的夺回;你这里眼前的势力尽管有些弱,但你的将士是仁义之师,今后的形势定会是天下无敌。
古人对韩信这段拜将演说评价很高:明代董份说:“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唐顺之说:“孔明之初见昭烈(刘备)论三国,亦不能过。
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王世贞说:“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刘秀)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劵而责之,又若合劵焉!噫,可谓才也已矣!”3.韩信主要军事才干《淮阴侯列传》写了破魏、破赵、破齐,《高祖本纪》中写了垓下破项羽,写出了韩信的军事天才。
韩信是我国古代少有其比的军事家,对中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受到历代好评。
明代茅坤的《史记钞》说:“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
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韩信所主导的战争都是非常规性的,常人所想象不到的,战略与战术都出神入化。
4.韩信的鸟尽弓藏,被刘邦、吕后杀害韩信的故事主要是见于《史记》的《淮阴侯列传》,表达了司马迁对韩信的同情。
第一,每打一个胜仗刘邦给收掉军队让其重新组新兵;第二,项羽两个大臣到韩信处当说客,说你打败项羽刘邦就收拾你了;第三,刘邦因听说韩信要造反,听了陈平的意见,抓起了韩信,又放出,但降职并软禁韩信;后来趁刘邦外出,吕后把韩信给杀了,杀之前韩信真后悔了,说最终死在老娘们孩子手里。
《淮阴侯列传》的主题有两方面,一是写韩信浴血奋战,为刘邦平定诸国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写刘邦对韩信的种种控制与防范。
在韩信率军东征的整个过程中,头上总有一支大黑手在盘旋着,先是不断地抓走韩信的军队,待韩信最终破杀项羽后,大黑手便把韩信也抓起来了。
5.韩信有其取死之道其一,韩信灭齐后,是他先自立为齐王,先斩后奏,这一点在《项羽本纪》里有明确交待。
其二,在垓下灭项羽之前还有一次固陵之战,由于韩信、彭越不按规定出兵,致使刘邦又被项羽打败;等张良劝刘邦预先为韩信、彭越划分出地盘后,韩信等这才率兵合围项羽于垓下。
由于韩信、彭越的这种行为,使项羽最后被灭的事件后延了三个月。
此事载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而《淮阴侯列传》只字未提。
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对韩信的回护。
其三,韩信傲慢自大,不仅瞧不起樊哙诸将,而且在军事方面也不把刘邦看在眼里。
(二)萧何四、《史记》在史料学方面的贡献与其叙事中的疏漏1.很重要的事件在《史记》里面说的。
(1)几个重要人物屈原:贾伊到了湖南才听说屈原,在洛阳听不到。
淮南王刘安,读过屈原书。
汉文帝之前没有人提屈原。
在贾伊和淮南王的基础上司马迁写了屈原。
战国时期,中原不知其名。
自司马迁是中原皆知。
孙武:首先冒出这个人是在史记,孙武与武子绪去打楚国。
孙武是吴国军事家、练女兵等出自《史记》。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要懂政治的。
有人提出孙武不一定是个军事家,但很熟悉军事,读书很多。
孙斌没问题,武起没问题。
司马迁第一次将孙武跟战争、吴王、武子绪联系起来。
范蠡(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这个人。
越王的一般将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粤语下才大讲特讲。
战国中期人物,是黄老的标本人物出现。
范蠡在越王灭吴后告老云游天下了。
但在《史记》里说的详细,说到了齐国做到宰相,又改名换姓后经商,一方面赚钱升官,一方面又认为人不可过于出名。
后来又带西施出走。
到底有否此人说不准。
蔺相如毛遂(2)孟轲孟子在宣传、继承孔子思想方面做出了贡献,有辩才。
荀子为儒家学派,对孟子批驳各派对孟子看得较低。
司马迁对孟子评价极高,但又对孟子没有详细叙述,汉朝孟子地位亦不高。
西汉后期杨雄比较高评孟子。
到韩愈则推崇孟子,到宋代把孟子的书当作考试内容之一,从此孟子地位大增。
总之孟子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有关。
以上这些人如果没有司马迁还不知能否被人们知道。
2.《实际》叙事中的疏漏与诈误班固说:“采经摭传,分散文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语”,这话是有事实根据的。
(1)苏秦、张仪之活动年代《史记》叙苏秦、张仪为同时代人,为同门师兄弟;且说苏秦出道在前,张仪出道在后。
如《张仪列传》叙此事曰:“张仪者,魏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