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课题组(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平凉 744024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如何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一)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学校德育认识不全面。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教育,虽然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德育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被置入公众意识中,这大大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如中小学校园里,一提到德育活动就将主题确定为爱国、奉献、爱心等,脱离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德育问题心理化。

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与他们倾心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和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长期以来,德育问题心理化。

误以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

甚至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德育的效果心理学表明,学生如果对德育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去执行。

反之,如果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对德育要求产生抗拒、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一今天中午由我来管理五二班,刚处理完一件麻烦的丢笔事件,马上又有一个女生来打报告:老师,李XX把我的书给撕破了!边说边把封皮掉落的书展示在我的面前。

好,你把李XX叫来。

女生转身出去,不一会李XX就走进办公室,脖子似乎抽筋似的直直立着,小嘴撅得老高。

“说说吧,怎么回事”我倒不急于训斥,摆出一幅很想听故事的样子,到底李XX平时在我的课上表现还可以,笔记记得挺工整。

“是她先惹我的!”我的话音还没落,他的话就子弹一样射出来,“她把米倒在我的位子上了!”“哦,是嘛,这是她不好”,我先肯定了他,“倒的米多吗”|“我不知道,没查!”他感觉自己得到的认同,语气更壮了。

“去,查一查,倒了多少米,再来告诉我。

”我还没想出下一步怎么处理,他就又回到我的面前,“八粒。

”听那语气,似乎有点弱了,是因为米太少,还是因为可预想的训斥“八粒”我想这是一个肯定的疑问。

“八粒米有多大”我笑了,“有你的指甲盖大吗”他不自觉的摆弄着手指甲,用沉默来回答问题。

“对一个男子汉来说,八粒米是一件大事吗作为一个男子汉,你的心胸难到小的容不下八粒米吗”我轻轻地问。

他的表情不自然了,嘴微张着,手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眼睛落在我的一只手上。

“男子汉不是用手打出来的,而是用心包容来的。

如果你今天包容了这八粒米,没有去撕她的书,你就又向男子汉迈进了一步,这件事就是她的错,你说呢”他没有说话,从他的表情上我也看不出来他是否能听懂我的话。

“这样吧,你回去把她的书用胶带粘上,再说句对不起,好嘛”他点点头,出了办公室,我很以为然地为自己快速、正确的处理了这个矛盾而沾沾自喜。

课后我又去找了李XX,“你给她粘书了吗”他摇头,“为什么呢”|这一例失败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告诉我们:1.无视道德接受的心理阻抗与心理障碍,德育活动收效甚微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则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阻碍理解德育的要求、阻碍将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心理因素,它使学生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

心理阻抗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阻抗,最终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说,不能仅仅站在德育角度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和错这个判断词绝大多数是由作为成年人的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处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

这件事是起因于女生,而班主任只“提问”了相关的男生,有失偏颇;而老师与学生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隔阂是必然的。

“八粒米事件”,在老师看来双方都有错,但在学生看来,自己都没错。

班主任在处理事情时,忽略了学生的心里状态,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进一步剖析,而只是单方面的从男生方面处理,硬塞给他一个“男子汉”的概念,强行分出了对与错,忽视了女生方面,后果是双方都不服气,都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老师的处理是粗糙的,教育是无用的。

如果他变个角度,从心理教育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有效地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程度以及个性特征来开展德育活动,及时地调整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德育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达到德育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任意拔高有关信仰、理想的认同,结果一定不会是那样的。

2.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认识与情感投入不足,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男子汉”是班主任强加于男生身上的,而对于五年级十岁左右的男生来说,他还只是个孩子,“男子汉”教育是否合适他老师没有考虑;男孩子,就一定要去包容甚至是容忍别人的错误吗再说,老师根本没有考虑男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主观武断地处理问题,男孩子心里不服气,所以老师的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实告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深刻地认识学生,尤其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情感投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为目的,通过对话、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主体道德认识能力,完善主体道德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是何等重要。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

要切实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以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通过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研究,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这也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

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

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1.二者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教育适应度来帮助人健全心理,德育主要是从是非标准角度去教化人。

2.二者的内容及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内心和谐(即情绪和情感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注意集中度,有与实际年龄相符的健康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宽容善良的心性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知道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以达到欢乐自信、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劳勇敢、意志坚强、是非分明、公平正直、勤劳朴素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

3.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指导、协助学生,以达到助人自助,灵活运用交谈、倾听、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量、心理训练等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者不是为学生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不是扮演“塑造者”的角色,也不强求学生接受其个人的观点,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通过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成熟起来。

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实践锻炼等方法,是一个教导过程。

一般倾向于理论灌输、榜样示范、行为引导,德育工作者扮演“塑造者”的角色,习惯于以自己的要求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