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党制度探究提要现代政治被称为政党政治,这说明政党在现代尤其是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最常见、最活跃的社会现象,而且政党是当代西方国家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政治实体 ,它对一个国家政治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政党的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已寥若晨星。
西方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西方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各国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不同 ,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政党。
关键词政党政党制度西方政党制度一、政党及政党制度概述(一)政党概念的涵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
在西方,政党一词的英文为Party,法文为parti,德文为partei,西班牙文为partido,全都源于拉丁文的Pars,其本来含义是“一部分”,另有同伴、不对、聚合等意。
欧美于17—18世纪开始在政治生活中使用这一词汇。
后引申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
但后来由于各国的政党及政党政治的千差万别,各国学者关于政党的概念也是林林总总,莫衷一是。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科斯和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
”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指出了共产党的特性,而且指出了政党的一般特征。
列宁后来就政党的本质进一步指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这都是起码的常识。
”“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
”“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重、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党的斗争。
”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政党与阶级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科学的揭示了政党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党的阐述,结合政党政治的历史与现实,我们认为,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纲领,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有明确政治纲领。
2.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3.有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
4.强调组织纪律性。
(三)政党的分类西方各国政党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尽一致,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政党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形式。
国内外学者从政党的社会基础、意识形态、纲领政策、参政方式、法律地位、阶级属性等不同角度出发,将政党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以政党纲领为标准,可以分为自由党与保守党。
2.以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基础为标准,可以分为骨干党(议员党)与群众党。
3.以政治倾向或意识形态为标准,可以分为左翼、中派、右翼政党或左、中、右派政党。
4.以政党是否执掌政权为标准,可以分为执政党与在野党。
5.以法律是否予以承认为标准,可分为合法政党与非法政党。
6.以政党的阶级属性为标准,可以分为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
关于政党制度的定义,,美国政治学家爱泼斯坦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有关词条中这样写道:政党制度是政党间竞争性的互动模式。
这一定义反映了大多数西方学者的看法。
全世界180多个民族国家,不存在或不允许存在政党的国家不足20个。
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中,政党与政党度对保持政治运作的顺利进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党作为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中枢连接着政治体制中的各种因素并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西方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党与政党制度构成了以代议制为特征的西方政治体制的基本要素。
西方各国政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本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受到本国政治制度和宪法原则的制约,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由于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也呈现许多相异的特征。
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越来关键的作用,是理解近现代西方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二、西方政党制度的类型及其比较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
资产阶级政党制度不同于其他民主制度,不是由宪法明文规定,而是在政党参与政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宪法惯例。
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阶级结构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情况的差异,特别是选举制度的不同,各国政党控制和干预的政治的手段、方式以及各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政党制度也因此纷繁多样、各具特色。
西方学者最为常用的政党制度分类方法,是按参与竞争的执政党的数量来进行分类。
这也是传统的分类方法。
杜维格根根据这一标准,率先将政党制度分为三种类型: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一)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内,由两个在政治国家生活中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最早形成于英国。
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方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一方,执掌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另一方则成为反对党或在野党。
处于反对党地位的政党虽然无权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但却有权在议会内外批评执政党的内外政策,合法的监督和制约执政党的施政行为,并充当现任政府的后备政府,在执政党陷入政治危机时取而代之,从而保证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有序地运转。
两党制具有独特的优点。
首先,两党制是一种和平的、温和的政治活动体制。
在政治选举中,两大政党为了实现上台执政的目的,通常会制定倾向于温和主义的中间纲领,以争取那些执行中间路线的政治派别或社会集团的支持。
这种温和的政治纲领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大的社会裂痕,从而有利于民主制的稳定。
其次,两党制可被看作是一种公平的体制,它鼓励政府更换,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期限的垄断行政权利。
第三,是两党制能够使执政党具有更为明确的施政责任。
在两党制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国家政策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被明确地赋予执政党,而不是两党或多党联盟。
这种政治运作机制有利于树立执政党的权威,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政府决策机制。
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来一些原属英国殖民地的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实行两党制。
其中,英国和美国实行的两党制最具典型性,各有其特点。
西方国家的两党制通常具有如下共同点:第一,有两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都是有单独执政的能力;第二,两大党势均力敌,轮流执政;第三,两大党常常一党在野、一党在朝,彼此相互攻击、相互挑剔,处于对峙状态,但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建立在不危及现存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
虽然两党制的核心是两大政党轮流执掌国家政权,但并非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只有两个政党,或者禁止其他政党存在。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在两党之外组建新的政党并参与竞选是被法律所允许的。
如在美国,除民主党和共和党之外,还存在共产党、社会党、社会劳工党、社会主义工人党等;在英国,除了保守党和工党外还存在自由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阵线等小党。
但是现实的政治运动中,轮流执政的两党实力最为强大,影响也最为深远,其他政党根本无力与其对抗,而且受本国的选举制度和其运行机制所限,往往不能在国家政治中起决定定性的作用。
(二)多党制“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西方国家中多党林立,各执政党都可以通过竞选而由政党联合执政或由某一个政党单独执政的政党制度。
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存在着3个或3个以上的政党,各政党可以单独或联合进行竞选,有选举中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他们即为执政党。
而未参加政府的政党即为反对党。
多党制早在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的法国确立,以后陆续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
目前,北欧国以及西欧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政党制度。
与一党制和两党制相比,多党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党派林立,选举中多党角逐,无一政党具有单独长期执政的实力,经常出现几个政党或政党联盟联合执政;第二,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特别是再多党联合执政的情况下,一旦某个政党推出执政联盟,就会酿成政府危机。
多党制形成的原因是国家内部利益集团的多元化。
由多党联合组成联合政府往往不稳固,经常会出现政权更替的现象,但它也为各个阶层更广泛地参加国家政权提供了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三)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
这种政党制度的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和意大利建立的法西斯一党专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国家普遍实行法西斯独裁的一党制。
法西斯政权之下,法西斯党垄断政权,法律上禁止政党活动,而执政党的领袖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执政党以党政合一的政权形式推行恐怖和暴力统治。
这种政党体制的出现时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尖锐化的结果。
德意法西斯一党制都是通过民主制度的渠道合法产生的,但最终背弃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价值。
此种类型的一党制是一种变态的政党政治,他已经完全背离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
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政党制度基本上已经随法西斯主义的倒台而销声匿迹。
三、西方政党制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政党在西方国家产生并逐步形成相应的政党制度、政党政治以及获得巨大的发展,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当今中国政党制度,也已经历了50多个春秋。
尽管尽管中西两种制度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它对世界、对中国历史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西方国家主要实行多党制和两党制。
这种制度、政党政治的现状,包含两个方面的情况,即既有走向成熟和稳固的一方面,另一个方面又有不断遇到一些列新挑战和麻烦问题。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冲击着西方国家传统的政治、经济结结构。
西方各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改变着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国家传统的政党格局,促使其政党制度呈现出其一,长期执政的政党普遍面临严峻的挑战;二是在多党制国家的议会选举中,多党走向联合,向两极集结的趋势增强;三是利益集团迅速发展,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比较政治制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4]《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5]《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6]《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7]《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0年版[8]《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