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

你说的那些症状在针灸中要采取以下治则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针用泻法取穴: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风池,行间。

你也可以用耳针治疗取降压沟,肾上腺,耳尖,交感,神门,心,每次选3-4穴,针刺或埋针,也可用王不留行籽粘压,如果你血压过高,还可在降压沟和耳尖点刺出血。

目的:运用毫针刺相应穴位、伍以"天麻钩藤饮"内服,治疗56例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型头痛目眩、耳鸣的疗效观察.方法:常规针刺侠溪、曲池、三阴交、肝俞、丘墟等穴,1次/d;再伍以"天麻钩藤饮"临床随症加减,水煎服1剂/d,针药并用,15d为1疗程.结果:经治疗一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8例,基本缓解6例,无效2例.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耳鸣等症见效快、疗效可靠.四关穴,即指合谷配太冲,两个腧穴、四个部位,位于四肢歧骨之间,犹如把关之将士,故名。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明代针灸医家徐凤在其《针灸大全》中注曰:“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

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针灸大成》说:“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

”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

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将十二原穴中的合谷、太冲作为四关穴,意义在于:其一,合谷在上肢,太冲在下肢,正好代表两肘、两膝;其二,合谷穴属阳明腑,太冲穴属厥阴脏,两穴配合一阴一阳、一脏一腑,有调理脏腑、协调阴阳之功效;其三,合谷穴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泻气;太冲穴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二穴配合,共奏调节气血之功。

现将“四关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1合谷、太冲研究概述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原穴,本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清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益气升阳之功。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由于合谷穴内的神经供给和神经末梢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一般穴位要多,故认为合谷穴对某些疾病的相对特异作用比其他穴位强。

电针合谷穴,确可在尾核头部、背侧记录到包括几个正负成分的诱发电位,刺激该部具有显著的镇痛和缓解顽痛的作用。

电针合谷穴,对兔丘脑束旁抗胆碱酶活性发生影响。

针刺合谷、太冲等穴位,都能产生一定的升压和抗休克作用。

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温补法和凉泻法,对末梢血管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引起血管的舒缩反应,这种舒缩反应与皮肤温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清热利湿之效。

实验研究认为,针刺太冲穴,可促进5-羟色胺分泌增加,可对血管平滑肌产生解痉作用。

并证实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同时可以使胆汁流量降低。

注入吗啡后,可引起胆道平滑肌的兴奋和奥狄氏括约肌的痉挛,并能使胆总管压力升高,而针刺太冲穴,可以使压力迅速下降,可见太冲穴有调和胆总管运动的可能。

2四关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2.1平肝熄风,抗痉止搐《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泻之可疏肝理气,熄风泻火,平肝潜阳;合谷有通络止痛之功,泻之可畅腑气,临床运用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病症多有良效。

凡肝阳上亢,风火相煽,或内热炽盛,引动肝风,或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或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筋脉拘急痉挛。

肝主筋,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皆有赖肝所藏精血的滋养,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说。

临床取四关穴用于实证时,用泻法称之为开四关穴。

开四关穴,实为泻热解痉之良方。

若属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症,则又可用补法,以调气血、止抽搐。

眩晕、高血压、面肌痉挛、帕金森氏综合征、小儿急惊风、癫痫、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均可辨证选用四关穴。

2.2通经活络,消痹止痛《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痹者,闭也,气血凝滞不行之病,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所致。

四关,是气血阴阳外内出入的要道,应是畅通无阻才为正常,若外邪侵袭,则四关闭合,要道阻塞,气血运行发生障碍,痹阻不通而为痹。

痹证又以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主症,但因所挟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临床上如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取四关穴以通经活络、消炎止痛。

2.3补益气血,壮肌治痿《素问·痿论》云:“肺热叶焦,发为痿”,“肝气热,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痿。

”痿,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严重者,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肘、腕、膝、踝关节如觉脱失,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

当肺热叶焦,筋脉失濡,或湿热浸淫筋脉,气血运行受阻,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或肝肾亏虚,肝血不足,筋脉失其濡润,均可导致肌肉萎缩,手足痿弱不用。

临床上如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可参考本证型辨证施治。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后天之本,取阳明经穴位,意在补气血、促后天。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既能补益气血,又能健运脾胃;太冲为足厥阴经输、原穴,肝主筋,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都有赖于肝的精气滋养,若肝的精气衰弱,则筋失濡养而不用。

太冲穴能调气血,强肝益肾培元,配合合谷有气血双补之功,用补法或灸法,可补先天,促后天,壮肌肉,强筋脉。

2.4行气理血,协调阴阳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阴阳失调,四关闭合,气血不通则逆而为厥。

厥证其意有2种:其一,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能逐渐苏醒,如古代文献记载的尸厥、薄厥、气厥、血厥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中暑及神经官能症等病;其二,为四肢寒冷,《伤寒论·辨厥阴经脉症并治》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寒邪过盛或热邪炽盛均可引起四肢厥冷,均是由于阴阳失去正常的协调,不能相互顺接所致。

灸或针刺四关穴,有行气理血、协调阴阳之功,以助阴阳之气相互顺接,相互贯通。

此外,四关穴还有疏肝理气、镇静镇痛、祛风散邪、利胆退黄之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疝气、失眠多梦、头痛、牙痛、胁痛、三叉神经痛、痛经、胁痛、胃脘痛、面瘫、风疹、荨麻疹、黄疸等病症。

总之,四关穴为针灸临床证治之要穴,其主治广,功效显著,临证中可以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平肝熄风、祛风止痛之功效。

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失眠110例疗效观察文章来源:2005-12-19 16:11:30章小平林雪霞 2005-12-13 13:07:43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5月第2卷第5期【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四关穴”(合谷、太冲)为主治疗失眠的疗效。

方法以四关穴为主,按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火上扰、胃气不和分型适当配穴,治疗失眠110例。

结果临床治愈40例(占36.4%),显效45例(占40.9%),有效13例(占11.8%),无效12例(占10.9%),总有效率为89.1%。

结论按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的“四关穴”配穴治疗失眠,有其独到的疗效。

关键词失眠针刺四关穴疗效失眠为临床常见病症,针刺对其有较好疗效,现将笔者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患者中,其中男30例,女80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9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1个月。

近1周每晚失眠者达80例(占76.92%)。

全部患者都曾服过镇静、安眠药物,但效果不佳。

1.2 诊断标准[1]1.2.1 睡眠障碍包括难于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

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

或诉无思睡。

1.2.2 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1.2.3 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精神活动效率或社会功能。

1.2.4 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发症状。

2 治疗方法四关穴为主穴。

辨证参考石学敏主编《当代针灸治疗学》“不寐”的辨证分型加以配穴:心脾两虚者加神门、三阴交。

心肾不交者加神门、太溪;肝火上扰者加神门、肝、胆俞;胃气不和者加足三里、中脘[2]。

用0.35mm×40mm或0.35mm×25mm毫针。

不加电刺激,视病人体质病情变化,以手法补泻调理针感,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

未愈者休息3天,进行第2疗程。

如仍未改善者,可再行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作疗效评价。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参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失眠的疗效内容[3]。

3.2 治疗结果统计临床治愈40例(占36.4%);显效45例(占40.9%),有效13例(占11.8%),无效12例(占10.9%),总有效率达89.1%。

3.3 典型病例介绍患者,女,50岁。

3年前工作压力加大,精神负担加重,饮食不佳,逐渐失眠,困倦乏力,长期服用安定而效果不佳。

近半年来,难以入寐,只能靠药物维持2~3h睡眠。

伴眩晕、眼花。

体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有齿印,脉缓细。

诊断为失眠。

辨证分型为心脾两虚。

针刺四关穴加神门、三阴交。

经治疗2个疗程,症状消失明显,自诉可睡6h以上,随访3个月后,疗效稳定。

4 讨论4.1 《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阐明本病的主要病机就是阴阳失调。

4.2 四关穴最早为金元医家窦默(汉卿)提出。

以后历代对四关穴何指曾有争议。

明代徐凤作注:“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4]明确了四关所指,为以后医家所从。

《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皆取其原也。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

二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调一身之气血,理阴阳之失调。

具有平肝熄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和胃降逆,开窍定志之效。

实由二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而成,对失眠的病机,可为一矢中的。

再加以配穴及手法运用,故疗效较显著。

4.3 现在科学证实,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发生的一个主动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目前认为,这一睡眠中枢存在于脑干的尾端。

当睡眠中枢发放冲动时,可以向上传导,作用于大脑皮层(此过程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与保持人体觉醒状态的上行激活系统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