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金钱的魔力(张祖庆)

24金钱的魔力(张祖庆)

金钱的魔力预热:课前聊漫画课前,教师围绕着漫画,与学生聊天。

依次出示小沈阳、教师本人的漫画、环保漫画,让学生感受人物肖像漫画和讽刺漫画的共同特征——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教师补充:人物肖像漫画往往夸大人物最醒目的特征,让人过目难忘;而讽刺漫画往往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讽刺或警示人们。

板块一:漫画入课概览小说师:继续看漫画(出示马克•吐温站在竹筏上的漫画)。

你认为这幅漫画画的可能是谁?生:有可能是鲁滨逊,因为鲁滨逊在漂流的时候也是站在竹筏上。

生:我觉得他是《金钱的魔力》的作者,马克•吐温先生。

师:哈哈,你猜对了!(课件出示马克•吐温照片)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些部位画得非常的神似?生:头发、眉毛、胡子都画得非常的像。

特别夸张的地方就是他的头比原来的头放大很多。

师:张老师告诉大家,马克•吐温曾经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水手。

据说,密西西比河上行船最佳的水深距离是12英尺,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马克•吐温——这笔名就是“水深12英尺”的意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金钱的魔力》是一篇小说(板书:小说)。

读小说一般先要关注小说有哪些人物。

大家回想一下,小说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物?生:托德,还有裁缝铺的老板。

师:(板书:托德老板)还有?生:主人公。

师: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生:是亨利.亚当斯。

师:哈,你一定看过《百万英镑》。

同学们,如果是自传体小说,文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作者本人。

本文不是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可以用“我”表示(板书:“我”)。

“我”和托德、老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说得越简洁越好。

(学生利用板书纲要,很快地把小说的情节梳理清楚了——略。

)师:同学们,抓住了人物和主要情节,一下子就理清了故事内容(板书:人物、情节),把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这是小说阅读非常重要的一条策略。

板块二:聚焦第一幅漫画——托德的笑师:老师读小说的时候,往往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

比如《金钱的魔力》这篇小说,我就边读边在脑子里画画。

画着画着,突然觉得《金钱的魔力》这篇小说,就像漫画故事。

你们有没有同感?生:有。

师:好!快速检索,想一想,如果把这篇小说画作一幅幅漫画,你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最有漫画风格的画面是哪一幅?生:我脑海里会浮现出托德对我的冷嘲热讽画面。

生:我会联想到老板对我的热情地喋喋不休说话的画面。

生:我会联想到托德接过那张百万英镑后的那个笑容。

师:嗯。

哪些同学也跟这位同学一样,觉得托德笑容仿佛是一幅精彩的漫画?(生纷纷举手。

)师:好,我们就来关注托德的笑容。

请默读第六自然段,拿起笔,圈圈画画,想一想:这个片段当中的哪些文字具有漫画的风格。

可以在关键词边写一两句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默读第六段,圈画,批注后交流。

)生:“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从这里可以看出托德本来以为这张钞票能有多大,自己肯定能找的开的。

但是一看到,就吓了一跳,这是一张多么大的钞票啊,是自己没有办法找开来的。

这段话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托德微妙的心理变化。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谁知道这张钞票面值到底有多大?生:是一百万英镑。

师:老师告诉大家,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五百万人民币。

所以,这个伙计,见到这张超大面额的英镑,他脸上的表情马上扭曲了。

来,读“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学生有感情读)生:老师,我补充。

这句话写出了托德见钱眼开,满脸狞笑是那么不自然,那么令人厌恶,表现出了托德对金钱的贪婪。

师:您尤其是从哪些词中你感受到了马克•吐温和你一样地厌恶?生:我从“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和“褶纹,折纹,螺旋纹”这里看出。

师:生活当中,你真会见到这样丑陋的脸吗?生:不会。

师:那为什么马克•吐温要把这张脸写得那么丑?生:这是夸张手法,表现了托德的见钱眼开,对金钱的贪婪。

师:对!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一张钞票,居然能让这个人的笑容一瞬间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托德的笑,因金钱而扭曲、变态。

(板书:扭曲)这就是马克•吐温写作的风格——出示幻灯片:马克吐温幽默、滑稽,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电刺儿。

——读者对马克吐温的评价。

(学生齐读对马克吐温的评价)师:同学们,把故事写得幽默、滑稽、夸张,这是一种本领;但是幽默、滑稽、夸张背后还可以“真实”、“带刺”,这就非常难了。

这就是马克•吐温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魔力。

板块三:聚焦第二幅漫画——老板的话(一)体验朗读:像主持人华少一样快速朗读老板的话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另外一个具有漫画风格的场景(屏幕呈现课文第11自然段)。

师:起立(学生全体起立)!现在,请同学们学着《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念广告的语速,快速地读老板说的那段长长的话。

读完的同学马上坐下,没读完的继续读。

开始!(学生快速朗读,场面十分热烈)师:(来到第一个坐下的学生身边)“中国好声音”冠军在这里。

来,你读一个片段,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请大家观察他的嘴巴。

(学生速读,语速非常快,全班热烈鼓掌。

)师:我想问同学们,读了这段长长的话,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老板热情对待“我”这一段话都是重复说的。

师:嗯,重复说的。

来,你把“重复“两个字写在“扭曲”下面(学生板书:重复)生:我认为老板说的话是语无伦次的。

师:嗯。

你把“语无伦次”写在“重复”下面。

(学生板书:语无伦次)(二)体验说话:忙碌的老板应该怎样做生意师:同学们,这段话看上去很长。

实际上,把它拎一拎,大概是讲——生:讲老板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帮顾客换衣服。

师:快速浏览这段话,找到老板换衣服的次序。

一分钟完成.(学生圈画)生:先换了衬衫,再换了裤子,然后换了背心,最后换了上衣。

师:对啊,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说,“先把衬衫穿上,再把裤子换上,把背心换上,最后穿上衣”。

我们来试着当一回很忙的老板,请根据老板给我换衣服的先后顺序,即兴说一段话,注意把过程说清楚。

体验说话:请根据老板给“我”换衣服的先后顺序,说一段简洁的话,把换衣服的顺序交代清楚,并有对每一样衣服怎么样的简单评价。

衬衫——裤子——背心——上衣“先生,请。

”师:好,你们上来(三位学生上台)。

你们都是老板,我就是那个买衣服的人,请给我换衣服。

生1:先生,先穿衬衫,正合适;再穿裤子,好极了;然后是背心,十全十美;最后穿上上衣,简直像个绅士。

师:语气很冷淡,买不买我还要考虑考虑。

(全班大笑)生2:先生,这托德太傻了,来,这衬衫素净、讲究、雅致、考究,裤子妙不可言,穿上吧,背心……(学生没写完)师:背心来不及穿了。

你来。

生3:先生请先穿上衬衫,好极了;再穿上裤子,帅呆了(众大笑);再穿背心,酷毙了(笑);接着是上衣,真完美!师:(爽快地)我向你买!(众笑)师:你们刚才的发言不到40个字。

可是!文中这位老板,却说了381个字。

381个字!同学们,我记得马克•吐温有一次给朋友的一封信当中说“你要使用平常、简单的语言,短小精炼的句子......不要让琐碎、花哨的、冗长的句子混进来”。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马克•吐温?生:马克•吐温先生,您不是说要用“短小精炼的句子”来表达吗?但是您这里却用了381个字来表达一个意思,您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字呢?师:那么,我们把他写的这段长长的话砍去好吗?生:不好!生:不行!师: 为什么不行?谁来说服我?生:马克•吐温说“要使用平常、简单的语言,短小精炼的句子”这没错。

但是,他这里写的是一个非常势利的老板,所以他要用“琐碎、花哨、冗长”的句子写。

越是把老板的喋喋不休写出来,越是让人感觉老板爱钱如命。

生:老板生怕这么一个大阔佬会跑掉,所以使尽浑身解数,喋喋不休地说话,努力要做成生意。

生:用这些复杂的语言,更能体现老板的见钱眼红。

师:哈!好一个“见钱眼红”!(三)体验表演:把老板的“喋喋不休”演出来师:同学们,只有好好读一读老板说的话,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他的话里有什么奥妙。

张老师把这段长长的话分成四部分,你选一部分,用老板说话的口吻,满腔热情地、语无伦次地、喋喋不休地读。

自己练一遍,注意适当夸张。

(学生投入地练读)师:谁觉得自己具有表演老板的天赋(班级里大部分学生举手)。

哇,你们的“财商”这么高啊!都有当老板的天赋。

你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

生(齐):高林杨。

师: 哈哈,就是刚才那个小华少。

林华少,你上来。

你读的是哪部分?生:我读的是第四部分。

师:现在,我就是那文中的顾客,你可以边说边对我做动作。

生:“啊,裤子没有毛病,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

”(生边说边示范动作,语言夸张,极富表现力。

全场爆笑!)师:掌声!天才的老板啊。

有没有更有老板天赋的?(好几个学生举手)你上来。

你读哪一段?生:第四段。

师:也是第四段?这叫“PK”。

(指一学生)你来当顾客。

(学生一高一矮)顾客跟老板身材比例有点失调(同学笑)。

好,开始!这老板“居高临下”地推销他的产品(笑)。

生:啊哈,裤子没有毛病,真是妙不可言……我一辈子还没缝过这么好的衣服呢。

(生绘声绘色地表演读,全场爆笑)师:我怎么感觉你像专业做传销的(全班笑)。

谁愿意读倒数第二段?(一生上来)这回难度很大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同学们注意,第三段中老板说的“哈里法克斯亲王”,你觉得这个亲王真的存在还是有可能老板编出来的?生:很可能编出来的。

师:有可能真的存在,也有可能编出来的。

这老板,嘴上是这么说,心里想着另一套。

好,现在我们两个来演“双簧”。

你读的就是屏幕上的这段话,我争取把你内心的话掏出来,不管有没有说对,你都往下读。

生:这是外国的亲王定做的,您也许认识他——师:(声音轻一点,模拟老板心理活动)压根儿没这个亲王。

(台下学生笑)生:就是哈利法克思公国的亲王殿下,因为他的母亲病的快死了——师:他母亲压根儿没病。

(生笑)生: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了套丧服去——师:压根儿没做丧服。

(生笑)生: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师:当然没死。

(生笑)生: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师:呃,老照谁,我自己也忘记了……(师生大笑,场面活跃)师:哈哈,同学们都笑了。

你看,这老板,为了讨好、巴结顾客,竭尽全力。

一会儿贬低托德;一会儿说自己的裁缝店“高端、大气、上档次”——跟亲王做生意;一会儿把顾客夸上天。

重复啰嗦的话也好,语无伦次的话也好,目的只有一个---生:讨好顾客!师:讨好顾客,因为老板面对这张巨额钞票,内心发生着巨变,所以他的话语跟平常我们见到的老板不一样了——失去常态了。

(板书:失常)这段话,再一次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幽默,真实而带刺”的写作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