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卫生(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卫生(模板)

××××××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编号:CTI职检[2013]第0001号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年××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说明1.本报告无CTI印章无效。

2.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3. 如为具体项目的委托监测,乙方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仅包含由甲方确定的工作场所作业点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乙方仅对检测项目的结果负责。

4.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5.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我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6.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七日内向本公司提出。

7.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报告)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8.本报告一式二份(委托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资质报告编制人:蒋诗斓、助理工程师、卫职服检(2010)013号报告审核人:王克云、高级工程师、卫职服检(2010)052号报告签发人:何树悠、中级工程师、卫职服评(2010)177号××××××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地址:监测类别:日常监测、委托监测样品来源:现场采样、现场检测附件:检测报告(编号:××××)1检测与评价依据1.1 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2002年5月1日起实施,2011年12月31日修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年352号,2002年5月12日起实施《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1.2 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XXXX》GBZ/T 160.X-200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XXXX》GBZ/T 189.XXXX-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XXXX》GBZ/T 192.XXXX-20072现场情况(日常监测用)XXXXXX公司是XXXXX(企业类型)企业(企业简介)。

主要产品有XXXXX等。

公司占地面积XXX平方米,现有员工XXX人,生产工人XXX人。

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xxx过程中产生的xx以及xxx过程中产生的xx、xx。

该公司为了解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状况,保障生产作业工人身体健康,委托我单位对其工作场所xx、xx及xx进行日常监测。

工人工作为XXX班制,每班工作XXX小时,每周工作XXX天。

工人操作时均穿工作服、接触尘、毒作业工人戴防尘、防毒口罩,接触噪声作业工人戴耳塞,生产现场有排风装置。

(按实际情况)本次监测在X班进行,监测当天生产作业正常,符合采样检测要求。

XXX工序(机器)停工未能××××××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检测。

(按实际情况)(监督监测用)受xxxx(监督部门)的委托,本机构对位于××的××公司××、××、××、××、××工作场所xx进行了监测。

生产现场作业正常,符合采样监测要求。

XXX工序(机器)停工未能检测。

(按实际情况)(超标委托监测用)Xxx公司对XX工位加强了通风等等,并采取了xx措施(不合格工作场所与上次监测时发生了具体的变化作对比,如增加了哪些措施等)后,委托本机构对××、××、××、××、××工作场所xx进行了监测。

本次监测生产现场作业正常,符合采样监测要求。

XXX工序(机器)停工未能检测。

(按实际情况)3样品采集(日常监测)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xxxx(根据实际情况选择GBZ160、189系列标准)的要求在工人工作时进行采样和检测。

(委托监测、监督监测)根据《xxxx(根据实际情况选择GBZ160、189系列标准)的要求在工人工作时进行采样和检测。

1、总尘(xx粉尘)采集:根据现场调查,工人工作位置比较固定,分三个时间段的短时间(或进行长时间的)定点样品采集,测定短时间接触浓度,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工人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接触水平;同时对流动的XXXX工人进行长时间的个体样品采集,测定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吸收液、采气袋)(有毒物质)XXX采集:根据现场调查,工人操作位置比较固定。

采用短时间的定点样品采集,分XX个时间段采集,测定短时间接触浓度,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工人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接触水平。

(定点采集)(有毒物质)xxxx采集:根据现场调查,xx工作岗位的工人工作位置固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毒物浓度波动不大,工作比较有规律。

采用长时间的定点样品采集(采用短时间的定点样品采集,分XX××××××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个时间段采集),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工人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接触水平(测定短时间接触浓度,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工人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接触水平)。

(个体采集)有毒物质xxx采集:根据现场调查,XX工人工作位置不固定,选择xx名操作工人进行长时间的个体样品采集,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工人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接触水平。

(MAC)有毒物质采集:在车间空气浓度最高时段采用定点样品采集,测定最高浓度。

(直读)有毒物质采集:工人工作位置比较固定,采用二氧化碳分析仪直接测定,每测点分上下午两个时段进行,测定短时间接触浓度,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工人8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接触水平3、噪声检测:根据现场调查,工作场所中的噪声为稳态性噪声。

使用声级计A声级“慢”档,测量3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取值为等效声级L Aeq。

同时对流动的XX工人进行长时间的个体等效噪声测量。

噪声检测:根据现场调查,工作场所中的噪声为非稳态性噪声。

使用声级计A声级“慢”档,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3dB)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取值为等效声级L Aeq,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同时对流动的XX工人进行长时间的个体等效噪声测量。

噪声检测:根据现场调查,工作场所中的噪声为脉冲噪声。

使用声级计A声级“peak(峰值)”档,测量3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取值为等效声级L Aeq,并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

同时对流动的XX工人进行长时间的个体等效噪声测量。

4、紫外辐射测量:测量操作者的面罩内外、面罩内眼部、面罩内面部及肢体部位。

5、工频电场测量:每个测点读数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6、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选择在工人最接近热源,工作时间最长的操作位进行检测,按规范一天测定三次,取平均值。

7、照度测定:选择操作位离地面0.75m水平视面进行检测。

8、微小气候测量:在生产车间工作岗位的中央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4检测结果评价根据检测当天生产现况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价结论如下:4.1本次日常监测(或委托监测)共计检测粉尘xx个作业岗位及xx个监测对象,有毒物质xx个作业岗位及xx个监测对象,噪声xx个作业岗位及xx个监测对象,高温xx个作业岗位,紫外辐射xx 个作业岗位,工频电场xx个作业岗位,照度xx个检测点,微小气候xx个检测点。

××××××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附注:本次监测时间为非高温季节,高温作业点未作监测。

(未布点使用)附注: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高温监测时间为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月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本次监测不符合以上要求,故对此次监测不作评价。

(非最热月监测高温使用)(如果全部合格的话,只复制下面内容)4.2比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所采集样品的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4.3比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本次检测的物理因素检测点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如果不合格,复制如下内容)(根据具体的有害因素针对性选择)4.2比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因素》(GBZ 2.1-2007),所采集样品的检测结果部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见表1~4。

表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 TWA)检测结果超标情况检测项目采样地点(对象)C TW A(mg/m3)PC-TWA(mg/m3)注:C 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表2短时间接触浓度(C STEL)检测结果超标情况检测项目采样地点C STEL(mg/m3)PC-STEL(mg/m3)注:C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表3超限倍数(EL)不符合情况检测项目采样地点超限比EL注:CEL—尚未制定PC-STEL的物质的短时间接触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EL—超限倍数。

表4 最高浓度(C MAC)检测结果超标情况检测项目采样地点C MAC(mg/m3)MAC(mg/m3)注:C MAC—最高浓度,MAC—最高容许浓度。

××××××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4.3比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本次检测的物理因素检测点部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