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学设计
大学的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家访 博士 教授
何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谋划,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谋划,是 教学前对教学的各项工作的基本策划, 教学前对教学的各项工作的基本策划,目的 是使教师教学工作能按照预先计划有条不紊 地进行。 地进行。 教学设计一般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有不同的设 计程序和方式。 计程序和方式。
4、结论的处理
讨论一般应当得到一个结论; 讨论一般应当得到一个结论; 就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而言, 就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而言,有时不一定追求 一致的结论,而是让大家收集信息以共享; 一致的结论,而是让大家收集信息以共享; 讨论的结果都应当做总结(教师或学生); 讨论的结果都应当做总结(教师或学生); 讨论的结论有时是延伸性的, 讨论的结论有时是延伸性的,即为学生以后 的研究提供基础。 的研究提供基础。
三、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 教学情境故事, 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 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1、案例的作用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分析,可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分析, 以使学生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形象具体的解决方法; 以使学生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形象具体的解决方法; 案例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 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 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 交互式讨论、 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 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 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 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 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 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一、教学设计的程序
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这样可以使 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
分析
需求报告Βιβλιοθήκη 设计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产品
评价
评估报告
修订
系统方法的瀑布模式
教学 内容 分析 学习 需要 分析 教学 对象 分析 学习 目标 编写 教学 策略 设计 教学 媒体 选择 教学 媒体 设计 教学评价 (形成性 评价) 评价)
5、讨论的时间和时机
根据教学的情况临时安排的讨论, 根据教学的情况临时安排的讨论,就应当注 意时机,时机选择恰当, 意时机,时机选择恰当,有助于对某一问题 获得学生的支持; 获得学生的支持; 讨论的时间一般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 讨论的时间一般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讨论实现;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讨论实现; 讨论常常花费很多的时间; 讨论常常花费很多的时间; 教师的引导在讨论中非常重要。 教师的引导在讨论中非常重要。
讲授应注意的问题
过短的时间呈现过多的内容或长时间呈现过 多的新知识; 多的新知识; 讲授时内容缺乏组织性和逻辑性; 讲授时内容缺乏组织性和逻辑性; 讲授时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 讲授时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 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 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
二、讨论
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方式, 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方式, 目的在于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形成对某一问 题的理解、评价与判断。 题的理解、评价与判断。
我们认为:
大学教学的课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 几类: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实 验等。
一、讲授
讲授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 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一 种教学方式(课型)。
特点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讲授具有如下特点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讲授具有如下特点: 讲授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师为主 即主要由教师思考讲什么 怎 即主要由教师思考讲什么,怎 、以教师为主,即主要由教师思考讲什么 样讲等问题。 样讲等问题。 2、讲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 、讲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 3、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 、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
迪克-凯利教学开发模型
总结 性 评价
修 成 性 评 学习评价 价 后勤服务 教学资源
改
形
预测
课题任务 总目标 学生特征 学习需要 教学目的 优先和约束
总 结 学科内容 性
学习目标 教与学的 活动 改
评 价
修
肯普教学系统开发模型
教学分析
教学任务 [目标与任务] 学习者特征 教学环境
策略设计
组织策略 [教学内容、活动] 传递策略 [媒体、交互方式] 管理策略 编写制作 教学资料
讨论的设计
1、讨论话题的选择 、 话题应有价值; 话题应有价值; 话题应可以讨论; 话题应可以讨论; 话题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上; 话题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上; 根据学科的性质,话题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 根据学科的性质,话题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也可 以不用得到一致的结论。 以不用得到一致的结论。 ——如果是一节讨论课,教师必须预先向学生说明 如果是一节讨论课, 如果是一节讨论课 讨论的话题,以便学生做必要的准备。 讨论的话题,以便学生做必要的准备。
讲授则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对于“是什么”的知识, 第一,对于“是什么”的知识,主要是帮助 学生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关于“ 学生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关于“方法 与应用”的知识,则主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与应用”的知识,则主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规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实现;对于“怎么办” 实现;对于“怎么办”(对于个人的认知活 动的认识与调控)的知识, 动的认识与调控)的知识,则主要提供给学 生必要的策略。 生必要的策略。
2、小组的确立
教学中,一般应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 教学中,一般应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小 组以5- 人为限 人为限。 组以 -8人为限。 自愿组成小组; 自愿组成小组; 要求学生事先准备; 要求学生事先准备; 限制每人的发言时间; 限制每人的发言时间; 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与指导; 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与指导; 综合报告。 综合报告。
教学评价
设计与实施 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分析
编写教学目标 和测验项目
修改教学
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 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 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 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 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课型的分类
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过程某一特定阶段 的教学任务,称单一课,通常有:新授课、 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检测课、考试讲 评课等。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以上或全部教 学阶段任务,称综合课。 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 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 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 模式。
3、全班讨论
教师解释讨论的话题; 教师解释讨论的话题; 对于学生之间的争执,教师要给与调解; 对于学生之间的争执,教师要给与调解; 协调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 协调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 鼓励每个学生发言; 鼓励每个学生发言; 当学生讨论出现话题转移时,应及时纠正; 当学生讨论出现话题转移时,应及时纠正; 学生出现疑问,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 学生出现疑问,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 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讨论的形式
讨论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和小组 讨论; 讨论; 按照课型特点,可以分为:导向式、自由式、 按照课型特点,可以分为:导向式、自由式、 竞赛式、双向咨询式、随机式; 竞赛式、双向咨询式、随机式; 根据讨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一般与专题讨论。 根据讨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一般与专题讨论。
实践性内容
实践性内容常常与学生实际的操作相关联。 实践性内容常常与学生实际的操作相关联。 这一内容的设计,则应注意: 这一内容的设计,则应注意: 交给学生为什么实践? 交给学生为什么实践? 向学生说明实践性内容的本质。 向学生说明实践性内容的本质。 说明实践性内容的操作程序( 说明实践性内容的操作程序(可通过示范和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说明实践性内容教学后的结果。 说明实践性内容教学后的结果。
3、案例的组成部分
●主题与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 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 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 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情境描述
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 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 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 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 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 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 的方式来讲述。 的方式来讲述。 案例描述不能杜撰, 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真实的经验 (情境故事,教学事件 、面对的问题;当然, 情境故事, 情境故事 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 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 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 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
(2)呈现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呈现内容时应考虑:呈现主要内容, 呈现内容时应考虑:呈现主要内容,呈现时 呈现时机。 间,呈现时机。 呈现时伴随教师的讲解。 呈现时伴随教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