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外贸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16年外贸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16年外贸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当前,外贸企业正在全球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动能。

国际市场需求偏弱仍然持续,英国“脱欧”等国际事件增加市场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更加肆虐,同时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转换尚未到位,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遭遇“机器换人”“互联网+”“智能化”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冲击。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3.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

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下降1.6%和4.8%。

7月当月,我国出口额、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9%、下降5.7%。

与2015年同期进口和出口“双降”相比,2016年7月出口实现增长实属不易。

但相比2014年,这一表现仍不尽如人意(见图1)。

总体来说,2016年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不过,外贸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也让人眼前一亮。

3年来,国务院共出台12个促进外贸、稳增长的政策文件,以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及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可见国家支持外贸行业的力度和决心。

在此推动下,传统贸易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比如自创品牌、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等;跨境电商也开始大展拳脚,为传统外贸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从调查结果看,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仍未缓解,对出口预期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但同时它们主动出击化解困境的信心和动力更足。

调查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共收到1183家外贸出口企业的反馈。

与往年调查结果相比,机电行业企业仍然最多,占30.6%;其次是轻工行业企业占19.1%,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2.6%,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10.9%,医保行业企业占4.9%,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4.4%,其他行业企业占17.5%(见图2)。

其中,55.7%的被调查企业是生产型企业,此外依次是流通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及其他,占比分别为23%、19.7%和1.6%(见图3)。

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及订单减少蝉联榜首
与2015年调查相比,在本次调查中,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及成本上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仍然排在前3位,其中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占26%,再次蝉联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

而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两个因素,
则从上次调查的倒数第4位和倒数第3位分别提升至本次的第4位和第6位。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受到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冲击,同时欧美等市场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壁垒有所增多。

另外,汇率波动加剧、资金紧张及贸易风险加大等因素延续到了2016年,继续成为制约企业出口的突出问题,而产业转移和机制体制两个新加入的调查因素则排位靠后(见图4)。

出口最多的地区:北美再拔头筹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外贸企业出口最多的地区仍是北美,选择比例为22.5%;其次是欧盟,选择比例为19.4%;东盟位列第3位,选择比例均为13.4%(见图5)。

与上年调查相比,这3个市场位次没有变化。

本次非洲和拉美市场的选择比例越过日韩市场,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5位。

而上年排在第4位的日韩,本次下降到第6位。

近3年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北美占比呈上升趋势,而欧盟则呈下降走势。

这与欧盟经济复苏乏力、英国“脱欧”等不无关系。

日韩占比下滑与当前市场大氛围相符,特别是政治层面的波动影响到了出口市场。

在新兴市场中,近3年东盟和非洲占比稳定,而拉美表现较为跳跃,或与其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有关,比如巴西经济动荡。

在企业出口市场预期的调查中,近3年调查结果对比显示,2016年企业对出口的预期更加谨慎,表现为预期“下降”的企业占比普遍提高,除了欧洲表现较好,其他市场均不理想,比如日韩从30%左右提高到了38.8%;而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呈下降趋势;选择“持平”的企业占比基本都在40%以上(见图6)。

由此可见,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外贸企业对主要出口市场的预期更加悲观。

2016年出口预期:企业态度两极分化
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与上年选择“规模持平,利润下降”的比例最高不同,本次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最多,占27.9%,其次是“规模上升,利润上升”占19.7%,呈现两极分化走势(见图7)。

这意味着一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较为严重,而另一部分企业则逆势上扬、表现可圈可点。

这与外贸行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密切相关,谁把握住了转型机遇,谁将在未来占有更多的市场空间。

另外,选择“规模持平,利润下降”“规模上升,利润下降”和“规模持平,利润持平”的比例分别为13.1%、11.5%和8.7%。

对于2016年出口规模预期,企业也呈两极分化态度。

调查显示,选择规模和利润都“下降”的企业占28.3%,选择规模和利润都“上升”的企业占25.1%(见图8)。

总体来说,企业对未来出口预期较为谨慎。

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参展和电商名列前茅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展览仍然是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选择比例为31.7%。

随着跨境电商的大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在外贸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本次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如:欧洲工业b2b平台Directindustry)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占到28.3%(见图9)。

此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和境外营销网络这两种传统方式占比分别是16.3%和11.3%。

这4种主要方式的排序与往年调查结果相同。

化解成本压力: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地位凸显
近些年,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一直是压在外贸企业身上的一座大山,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国传统外贸竞争优势丧失,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势不可当,企业面临国际订单减少的困局。

在消化出口成本上升的举措方面,本次调查结果与2015年大致相同,排在前5位的仍然是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加强管理、通过谈判让海外买家分担和向上游企业压价,企业选择比例分别是21.2%、18.8%、16.7%、10.4%和9.7%(见图10)。

其中,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占比分别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当前企业更加重视提质增效和创新升级,对提升技术水平更具主动性。

企业是否开展跨境电子商务
近几年,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涌现一大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自主平台,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实现的出口增速都是在20%以上,其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也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跨境电商对外贸出口的补充作用不可小觑。

鉴于此,本次特别加入了这一重要调查项。

调查显示,不管是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例如欧洲工业b2b平台Directindustry)还是自建平台,企业已开展跨境电商和未开展跨境电商的占比分别是37.7%和62.3%(见图11)。

涉足跨境电商的企业已占到被调查企业的近40%。

随着市场的推进,相信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提高。

打造自有品牌,向产业链中高端要利润
在我国外贸行业黄金发展期,加工贸易功不可没。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成熟且完备,其输出的产品物美价廉,让全球市场受益。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企业逐渐意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

要与国际大品牌竞争,拿到更多利润,必须推出自己的强势品牌。

这也成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之一。

对比2014~2016年3年的调查结果,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路上升,分别是40%、45%和47%(见图12),其中不乏出口传统优势产品的企业;还没有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则持续下降。

在“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项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超过50%的企业最多,占34.3%,超出我们的预期。

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在40%~50%(含)之间的企业占比也不小,为17.9%。

另外,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少于10%的企业占比为29.9%(见图13)。

企业希望获得支持:提供海外信息和出口保险支持
本次调查显示,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选择比例为22.4%;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紧跟其后,占19.6%;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选择比例为17.7%;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占16.3%;关税调整,占14.6%;支持企业境外投资设厂,占7.8%;其他,占1.5%(见图14)。

这一结果与2015年大致相同,仅有“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项由第3位上升到了第2位。

2016年,世界局部地区形势更加动荡,汇率波动剧烈,影响企业正常回收货款,由此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有所增加。

近几年,国家出台“一带一路”战略、培育外贸新业态、清理经营性收费及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多项外贸支持政策,令企业备感振奋,现在政策效用正在逐步显现。

外贸行业的持续繁荣不能凭一己之力,而需要靠国家、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界的共同努力。

国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增强信心、主动转型。

当前,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希望企业因势而谋、创新升级。

相关主题